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5 13:00: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陈浩 时间 课题

2011-2 -28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地点 课时

初二办公室 1课时 (总第 22课时)

召集人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戴传斌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严谨的结构,有力的说理。 3、准确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重点:明确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本文的说理方法。 难点: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和准确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揭示目标

1 让学生谈谈感动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2)积累字词

平庸(yōng) 赫赫(hè) (xié)嘈杂(cáo) 沐浴(mùyù) 缅怀(miǎn) 萎缩(wěi)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 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3、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明确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本文的说理方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和准确的语言。

3)通过学习,了解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从而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1)整体感知:找出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说说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改成“高尚”好吗?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同时找出段与段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说出证明论点所讲的道理和所列举的典型事例。本文如何论证论点的? 4)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哪里?你能否举例说明。

记录



2、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可参与个别讨论,适时给予点拨和引导。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1、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标题)或“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一段)


2 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 有思想;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l):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第二部分(25)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6):表达期望——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过渡句:第三段第一句;第四段;第七段第一句。由此可见本文结构的严谨。

4、第二段举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为例说理;第三段举作家王尔德的例子进行论证;第五段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第六段写许多青年画家的纯正的追求。

第二段中的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第三段举的例子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举例之后还有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达概括有力。对事例的叙述既生动又概括;对道理的分析既严谨又周密。如第一段“当然不能也不应该否认肉体生活的必要”等。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

《基础训练》第一、四、五12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训练》第六题 2、课后练习二、三题



板书 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5f3a1d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