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

时间:2023-02-08 08:02: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王何必曰利

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à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2【原文】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④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①宋牼(kē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详。③构兵:交战。④说(Shui:劝说。⑤遇:说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号:提法。

【译文】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

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呢?”

3.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1)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②之徒也。

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注释】(1)孳孳:朱熹《集注》云:“勤勉之意。(2)蹠:即本书《滕文公下》篇中所提及的盗跖。

【译文】盂子说:“鸡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类;鸡叫起身,孜孜营利的人是跖的同类。要了解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与善的不同。

二、相关链接

孟子力图破除世人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确立仁义对社会人生的最高价值。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跟人格卑下的小人为伍;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不践履仁义的原则,那么即使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不可能建立起亲善的关系;甚至儿子会遗弃父母,臣子会不顾国君,社会将陷入尔虞我诈、混乱动荡、弱肉强食的境地。这样的国家最终将走向灭亡。与此相反,如果世人都践履仁义、那么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广而言之即人和人之间,就可以建立起互相亲近、礼让、关爱和美关系,就可以成就王业。仁义被遏抑的祸害是极为沉重的。孟子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又说“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滕文公下》。因此,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并不是要梁惠王绝对不考虑利,而是启发他把仁义放在私利之上。其实按孟子的看法,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未有仁而遗弃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些话就是将用仁义治国安身的莫大好处。孟子数落宋钘,并不是反对他去制止楚秦两国之间的战争,而是反对他从“利”的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这些意思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孟子对梁惠王,开头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尾回到同样的意思(只是具体说法有所变化)既形成了呼应,又突出了立场。中间先说一通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鲜明。孟子对宋牼,开头说“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结尾归结到“何必曰利”,同样有形成呼应、突出立场的作用。中间先说一通利字当头的坏处,再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愈加醒目;而紧要处则细细道来:反面的例子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正面的例子也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十分晓畅。总之,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应该何去何从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7cd60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