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时间:2023-03-15 06:09: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

浅谈“通感”的用法

高一语文 毛景真

“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初上高一的学生不常用到,也不怎么了解。而《荷塘月色》一文有两处用到“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本人就借分析这两个句子,给学生讲析“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用到通感的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以下是笔者向学生讲解分析通感在此处的具体用法的授课过

程: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的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通感,也叫移觉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


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文中还有一处句子也是通感的用法“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这也是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里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这也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和领悟,特多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克家《春鸟》)此句把听觉转化为视觉,非常形象。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ba15ef28ea81c758f578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