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 生命 》课后感想 《生命 生命 》这一课,篇幅并不算太长,但内容很难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谈论生命问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更多情况下,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实的感受,而这又恰恰是教学中极力强调的。缺乏对生命的真实感受,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教学将会是失败的。紧紧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将课文与作者的生命历程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走进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写出的这些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杏林子命运中的不幸,同时点出她的坚强,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前两个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飞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事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并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 在感悟“飞蛾求生”时,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欲望”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同时理解到生命在飞蛾身上体现为极力鼓动的翅膀,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我让学生角色转换,把自己想象成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然后由我设问:“飞蛾啊,你是那么渺小,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面对此景,让学生想象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所产生的感叹,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就非常真切。 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感同身受。 在朗读指导上,我引导学生用“强调法”,“引读法”“填补空白点”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化朗读,用“想象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力求将有形的朗读技巧指导渗透到无形的朗读训练中,将技巧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展示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在如此艰难的生命历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这样,文章最后两个段落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好了很多,学生在谈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处理资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在学生畅谈完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后,要求学生读课题,并给课题打上标点符号,检验学生的感悟程度,只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学生的认识才更深入,学习也更有效。 本次教研给我很深的感触就是,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自己深入地读文本,通过自己反复地读文本,文章的深意才会一层层抽丝剥茧般逐渐呈现出来,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才能逐步清晰、明朗,在读的过程中,教学灵感才会不断地涌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eb3e3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