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3-02-13 06:2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谚语语言基本特征是它的口语化,除此之外,如何在“三言两句”的范围内,既能揭示一定的经验和哲理,涵盖世间百态,又不是古板的说教或无味的叙述,这要求谚语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修辞手法。中国人常说“千古文章一大比”,可见比喻手法之重要。如同比喻有辞格一样,谚语使用比喻也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语中出现喻词“如”这是“明喻”“人是铁,饭是钢。“是”便是隐藏的“如”“似”不说甲像乙,直接说甲是乙,这就是“暗喻”

“借代”是借相关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人和物,说白点就是借甲代乙。以甲代乙,甲和乙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以部分代全体,甲和乙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谚语“舌头底下压死人”“舌头”是代“嘴”,人嘴的议论很厉害,“舌”与“口”是部分与全体。第二类是以具体代抽象。谚语“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鲜桃”是具体的物,指的是抽象的“好东西”“烂杏”代替“坏东西”。第三类是以形状代本体。谚语“舌头打个滚,知识记一本”“舌头打滚”是说话的形状,代替向别人请教,多向人请教就能增长知识。第四类是以个别代一般。

修辞中“拟人”辞格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让“物”有“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感情,从而使人感到亲切、活泼。“太阳笑,淋破庙”。太阳是物,笑是人的行为,“太阳笑”把物当人来描绘。修辞中的夸张辞格是对客观事物故意夸大的描写。夸张尊重事实而不是歪曲事实,夸张只是把事放大,让人更真切、更清楚看清事物,给人更强烈的感受。“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说人多团结一致可以创造奇迹,然而黄土变黄金却是夸大其词,并非真事。



“双关”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在特定的语境下,利用词语在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用一个语词,表面上一个意思,实指另一个意思,言在甲意在乙,这就是“双关”“灯盏无油枉费心”是音的双关。表面上是灯里没有了油,只能空使灯芯燃烧,枉费灯芯,“心”表面指灯芯,实指心思。“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是意义的双关。“横行”实指行为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对两方面放在一起相比对,从而全面透彻地揭示事理。不同事物的对比如:“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用两种现象,说明一种道理,“人”“水”“高处”“低处”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的对比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是个老牌谚语,最早见于《国语周语》“登”指登山,“崩”指崩塌。做善事如同登山一样困难,做坏事像山崩塌一样容易。上句和下句都用山,都指做事。

“对偶”是汉语一种独特的修辞格式。对偶也称“俪辞”,顾名思义,“俪”就是并列、成双成对,它要求语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用一种匀称美表达相关、相近或相反的意思。对偶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格式。正对是上下语句表达的意思相关、相近,是一种相互“合作”“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上句和下句都是说赶早,上句是早睡,下句是早起。反对与正对不同的是上下语句表达的意思相反。“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上句和下句都是相反的意思。串对则是指上下句有承接、推进、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偶句,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顶真”也写作“顶针”是一种用前一句结尾的词语做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格式。


它反映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用词语的重复衔接体现一种流畅缠绵的美。



顶真格谚语有两种,一种是单句或压缩句,如:“酒不醉人人自醉”另一种是双句结构,后句的头接前句的尾,如: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回环”是“顶真”的进阶版。“回环”修辞格的特点是前一句的结尾是后一句的开头,而后一句的结尾又是前一句的开头。“回环”前句相当于“顶真”,但后面又绕回来,成为“顶真”的升级版,如:“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片语或句子连续排列起来表达意思的修辞辞格就是“排比”。汉语谚语三句以上的相对少一些,“排比”用量也相应少一些。农谚有“山上栽树,山腰点桐,山脚种果,山下务农”就是典型例句。谚语的表现手法是自然朴素的白描,是朴实无华的“大白话”,与群众一般说话毫无二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白描是借助极普通的语言来完成。然而质朴归质朴,质朴不是浅薄无味,有许多白描的谚语里面透着轻松的幽默:“死猪不怕开水烫”



谚语主要靠口语流传,口口相传,要求琅琅上口。音韵铿锵,抑扬有致,明快流畅。这使谚语在音节的平仄、语流的节拍和句尾的押韵方面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平仄”即平声和仄声,是诗文中的声调运用。谚语平仄声的使用,虽然不像(也不能完全像)律诗那样严格,但是尽可能注意抑扬变化。例如“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很有高低起伏之变。



生活化、口语化决定了谚语用词的生活化和通俗化。谚语中的百姓日常生活用词随处可见。“捡了芝麻,丢掉西瓜。”谚中用词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当然,这并不排斥也有一些历史词汇,主体仍是人们熟悉惯用的词语。在词语的搭配上,诸如同义、反义关系,谚语也较为注重:“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单词“逢”“遇”等构成同义、近义各种关系,甚至组成片语也是有相对应的语义关联,如“屋漏”与“船破”“连夜雨”与“打头风”之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864871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