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的语言艺术 摘 要 梁实秋的散文语言是独具特色的,其最显著的特点应当是语言的干净、雅洁而流丽,语调多诙谐风趣。散文语言的多样化是其散文另一大特色。准确的描述与比喻运用的恰到好处更是梁实秋语言艺术的特长。 关键词:梁实秋 散文语言 多样化 比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始自一九二0年前后的清华时期。此一时期,他发表了不少诗及诗评。作为一位散文家,普遍认为代表了其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雅舍小品》,却直到一九四九年才在台湾出版。出版之初,即获广泛好评,此后,再版不止。至今,出版次数已逾六十。随着大陆对梁实秋的解禁,梁实秋在多年前留给国人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形象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作为散文家的另一个梁实秋也渐渐为人们所了解。其散文更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如潮好评。其实,梁实秋的散文在《雅舍小品》之前已广有发表,并且是相当精美而有意味的。但就文化界来说,多把《雅舍小品》看作其散文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确实是独特的,从创作技巧上来看,也是圆熟的。个人生活与情感在散文中有着形象的表现,表达了“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1]人在社会与自然中对现实的调侃,“作者对自然界的万物及人性百态均信手拈取,层层剥开,娓娓道来,风趣而又隽永往[2]往有令人掩卷莞尔,回味无穷之妙”颇耐人寻味。从这个意义上说,《雅舍小品》确有资格成为其代表作。当然,除了《雅舍小品》之外,梁实秋还有多部散文集出版,如:《谈徐志摩》《秋室杂忆》《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三集》《雅舍谈吃》《雅舍小品四集》《雅舍怀旧》等近二十部散文集。梁实秋不仅仅是一位散文家,更称得上是一位散文大家。 梁实秋散文语言干净、雅洁而流丽。有些句子,如“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节阶,有的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鸟》)这样的句子,让人觉得它像是从哪首诗中开了小差,混进了散文里,于是便如满天繁星中的一轮明月,很是显眼。梁实秋散文语言当中口语色彩很浓,但口语也是雅洁的口语。如“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紫藤花开,吃藤萝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菱角、莲蓬、藕、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一起出现。”(《馋》) 散文语言的诙谐、幽默和多样化是梁实秋散文的一大特色。时而一本正经,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夹枪带棒、捉鸡骂狗。他的语言随所描述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着。梁实秋散文最大、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幽默的风格。幽默也是梁实秋散文的一种品格。他惯以幽默的方式展示情感与世态。以幽默的方式表现生活往往比严正的描述更具艺术效果。梁实秋之所以成为梁实秋,很大程度上是因了这种“梁实秋式的幽默”。要举例的话,可以看他的《蚊子与苍蝇》“我家里人口多。除了我和我的太太,还有一个娘姨之外,有几千百头的苍蝇,有几千百头的蚊子。”在此,作者煞有介事地介绍自家的人口,说自己家人口多,而接着读者就知道了,这“人口”其实就是“蝇口”“蚊口”。他一本正经地给读者描述的跟实际生活之间有了一种距离,幽默即由此而生。读者在品味着幽默的同时,不禁对作者的遭遇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再如“北京人从前有一首儿歌‘头不梳,脸不洗,拿起尿盆就舀米’。”(《懒》)借用儿歌中的夸张讽刺了懒人起床之后的慌张,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当然与幽默不无关系。自《雅舍小品》始到以后的一系列散文作品,这样的幽默所处可见。幽默性的描述成为了梁实秋散文的一种基调。 准确的描述是梁实秋散文中值得重视的一种语言现象。他的描述可用“准确到位”来形容。所谓到位,是指其散文对某种行为、某种场景、某种心理的描述异常的准确,让人觉得不可能想象还有别一种描述比这一描述更形象、更精彩、更过瘾。确实,读这样的描述,首先感到的是舒服、过瘾,像大汗淋漓时吃了一杯冰琪淋,像长途跋涉之后饮下了一杯香醇。读着这样的描述,你仿佛觉得这就如一滴滴乳汁流进婴儿的口中被消化吸收而变成一个更加健康聪明的新的人;读着这样的描述,你仿佛觉得是一双灵巧不慌不忙地伸向一处正痒着的肌肤恰如其分地抓着、搔着;读着这样的描述,你仿佛看到一注清泉潺潺地流向一处干裂的土地;读着这样的描述,你会觉得有一种宋玉笔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恰到好处。如“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分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分变成了凹入。”“又有些人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把自己饿回青春去。”(《中年》)把人到中年不服中年的心态进行了准确的描绘,具有很强劲的表现力能够以一当十、事半功倍。再如“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反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男人》)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男人的陋习,使人读了犹如镜中窥己,不禁哑然失笑。描述的准确到位还表现了某些做法的荒谬、尴尬。如“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作踩高跷般练习走路。”(《中年》)虽略微有一点夸张,但还是准确地描绘了女人到了中年之后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点到了好处,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对生活的体悟之深。这种对生活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幽默的效果。也因了描述的准确,才使 1 人感觉所描之景、所叙之事如在目前。准确也意味着深层的真实,散文的韵味也产生于这种真实。真实的准确的描述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正因如此,梁实秋的散文令人读来倍感兴味盎然。 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是语言艺术的特长,说到比喻,我们常常会想到钱钟书的《围城》。其实,比喻同样也是梁实秋散文中用得较多的一种语言形式。试举几例,“男人懒。它可以懒洋洋地坐在椅子上,五官四肢,连同他的脑筋(假如有),一概停止活动,像呆鸟一般。”《男人》“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是狼藉,抢救无及。”(《雅舍》)“没有孩子的家像一棵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要等到小宝贝呱呱堕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岗位。”(《孩子》)“一件事要说多少回,一句话要说多少遍,如喷壶下注,万流齐发,当者披靡,不可向迩。”(《女人》)“他或许发表长篇独白,像个垃圾口袋一样,一碰就泄出一大堆。”(《客》)比喻的妙用使梁实秋的散文增色。一个散文家不应忽视对比喻的经营。或者可以说,一个没有比喻的散文家是难以想象的。 除以上的这些特色之外,梁实秋散文中许多对声音的描述也是相当独特的,如“头刚沾枕,立刻响起鼾声,不是普通呼卢呼卢的鼾声,他调门高,作金石声,有铜锤花脸或是秦腔的韵味,而且在十响八响的高亢的鼾声之后,还猛然带一个逆腔的回钩。”(《鼾》)在我看来,这种充满了独特声音的散文,才称得上是最好的散文。 “梁实秋的生活圈子并不宽,他的视野也不广,他笔下写出的也许只是社会世相的一鳞半爪,但是他观得真、思得深、写得活,因此,将这些碎片断景串连起来,就是一个杂色缤纷、鲜活生动的中国社会了。”[3]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其语言功夫的了得功不可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朝 鲁. 清雅通脱 丰厚简约[J]. 教育与职业,2004(8): 47. [2]张高云. 试论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1(1): 44. [3]徐静波. 序言[M]. 梁实秋散文选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 15.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09c306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