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的体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的体现 【摘 要】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alley,1792-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诗人和无畏的革命斗士,有“天才的预言家”之称。 诗人常用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幻想来描绘理想之国,表达反抗腐朽势力的斗争必将获胜的坚定信念。雪莱的政治抒情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20)以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激情和乐观的情怀在众多诗篇中独领风骚。本文将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创作手法的分析来探索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西风颂》中的体现。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雪莱;《西风颂》 1.引言 浪漫主义文学是指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为突出特征的文学思潮。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个文学高峰。共成长了风格各有所长的两代浪漫主义诗人。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是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革命斗士。新崛起的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更高峰,较之湖畔派诗人其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战斗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批判社会的黑暗,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常被称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但无论是积极派还是消极派,其诗歌都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诸多特征,本文主要总结了在《西风颂》中所体现的三个基本特征。 2.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西风颂》中的体现 2.1主观性与抒情性相结合 “浪漫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感情。”([1]P135)浪漫主义诗人往往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以诗歌的形式得以抒发,多采用主观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方式。如诗人雪莱,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胸中炽热的革命激情难以抑制,即刻沸腾成慷慨激昂的颂歌——《西风颂》。 全诗共五节,每节由十四行诗组成。前三节重在描写西风的自然姿态,后两节重在直抒胸臆。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诗人的直抒胸臆都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意念和炽热的革命情怀。如在第一节中,诗人描写道: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第一节)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杨熙龄译) 诗人把“狂烈的西风”说成是“秋之生命的呼吸”,开篇就将西风赋予了生命的力量,明显带有诗人的主观认知,表面上是在歌颂西风的威力,实则表达了诗人对革命风暴的崇敬之情。再如最后一节,作为整首诗的高潮, 诗人的对西风的热烈情感的宣泄一发不可收拾,只要被赋予西风一样的精神,早已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所以诗人直接呐喊: “Be thou, Spirit fierce, 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 ” “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杨熙龄译) 至此,读者已经无法分辨西风和诗人本身,仿佛他们本来就是合二为一、浑然一体的。这便是浪漫主义诗人将主观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精妙之处。让读者在翻阅自然画面的同时感觉仿佛是在和诗人的灵魂进行对话。 2.2崇尚自然与托物言志相结合 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表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常把崇尚自然与托物言志相结合。浪漫主义作家接受了卢梭“回归自然”的口号([3]P356),崇拜大自然,把自然景物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并借以抒发作者的理想与抱负。 在《西风颂》中的前三节,诗人几乎用了所有的笔墨来描写雷雨来临之际西风千变万化的自然姿态,为最后两节诗人的直抒胸臆做好铺垫。如在第一节中诗人写道: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 “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杨熙龄译) 面对西风摧枯拉朽之势,诗人借其勇猛的姿态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民主进步的社会理想。雪莱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士,所以《西风颂》也表达了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又如在本诗的高潮部分,他无比真诚地祈求: “ 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杨熙龄译) 可见,诗人的革命激情是如此的真挚,哪怕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和西风融为一体横扫腐朽的反动势力,即使像树林一样叶子落尽也没有关系,诗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迎接“西风”,愿意用生命去召唤“春天”。不难看出,在《西风颂》中,诗人常常表现出大自然与心灵的交融,藉此抒发个人对大自然的礼赞及对美好社会的殷切期盼。体现了诗人崇尚自然并善于托物言志的浪漫主义特征。 2.3奇特的想象与夸张、象征等手法相结合 “从广义上说,诗歌可以被解释为想象的表露。” (雪莱,《诗辩》)([2]P386) 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往往以奇特的想象,采用极度夸张和象征等手法,通过几乎怪异的景象来塑造非凡的艺术效果。 在诗人雪莱的笔下,“西风”拂过大地,穿过丛林,冲向云霄,滑过大海,飞翔在现实和诗人的想象之中。诗人用奇特、跳跃的想象力和极度夸张、富于变化的语言,无比形象地刻画了西风能够抵御腐朽并招来新生的巨大能量。如:诗人最初由“西风”想到了“生命的呼吸”,而当它横扫残叶之时又把它想象成了魔法无边的“巫师”,当它冲散云雾时,诗人又想到了它是在为腐朽的社会高唱“葬歌”,昭示着社会黑暗势力即将毁灭。诗人更是由“冬天”想到了“春天”,表现了诗人“天才的预言”。再如,诗人由“黑暗的冬床”想到了“墓中的死穴”:由“飘落的流云”想到了“狂女的飘扬的头发”;由“密集的黑夜”想到了“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诗人用这种种奇特而又跳跃的想象和极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把西风的威猛和大自然变幻莫测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当然,在读者震惊于诗人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力之时,也难免会为其娴熟的象征 手法而感叹。在《西风颂》中,“西风”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诗人借以表白内心情感和思想抱负的艺术道具。整首诗自始至终都是在歌颂西风这一伟岸的形象,西风被赋予了新的革命力量的象征意义,即诗人表面上是在歌颂西风的威武实则是对新的革命力量的颂扬。如诗人在第二节诗中如此写道: “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 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h hear! ” “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第二节) (杨熙龄译) 显然,这里的所描绘的西风已不仅仅是自然之风,而已成为新的革命力量的化身。甚至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也用了极富有象征意义的反问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用“冬天”象征腐朽的社会现状,用“春天”象征美好的未来,同样是一箭双雕。 3. 结论 雪莱不仅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一名为自由而奋斗终身的革命战士。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西风颂》面对狂暴的雷雨、冰霜的大地,预言着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季的来临,整首诗不仅渗透着诗人乐观主义的战斗精神,而且饱含了诗人惊人的想象力和澎湃激昂的浪漫主义情怀。如果说《西风颂》不仅开拓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大道,而且也为世界文学增添了辉煌的一页,那么雪莱则用短短30载的生命历程抒写了更壮丽更伟大的人生诗篇,更值得后人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简明教程》 郑克鲁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英国文学通史》侯维瑞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英国文学简史》王守仁,方杰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雪莱《西风颂》意象解读,刘知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0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c2d27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