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何施之为”中的“为”字辨析 作者:彭旺应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2期 《左传·崤之战》中有这么一句:“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有的高中课本注云:“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对于这个注解,后半部分可以说没有什么问题,而前半部分,尤其是“为”字的用法,本人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一)从文言文复音虚词的角度看,“何施之为”与《墨子·公输》中的“何罪之有”结构完全相同,同属“何……之……”句型。对于这个句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八四年出版的《文言复式复词》的著作者楚永安教授有专门论述。他认为:在“何……之……”格式中,“之”经常与动词“有”连用,作“何……之有”,意思是“有什么……”,一般表示反问。另外,“之”还可以与动词“为”连用,作“何……之为”。 “为”作为动词,含义比较多,应根据上下文作灵活的解释。关于“何……之有”句型,楚永安的示例是“宋何罪之有”;关于“何…·之为”句型,楚永安的示例恰恰就有《左传·崤之战》中的“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这个句子。不管怎样解释:“为”字是动词,这是确定无疑的。我非常同意楚永安教授的观点。 (二)从句子成分的角度看,“何施之为”中的“为”字,也应该是动词。这里不妨先分析一下此句的结构。按照课本的注解,“何施”为宾语,“之”为助词,“为”是疑问语气词,那么请问这个句子的谓语在哪里?很显然,谓语只可能也只有“为”字能承担。从这种意义上说,“为”字必须也应该是动词。课文之所以把“为”字理解为疑问语气词,大概是与《史记·鸿门宴》中的“何辞为”句式混为一团。其实,这两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句型。在“何辞为”这个句型中,“何”为疑问代词,“辞”为动词谓语。这样把“为”字释为疑问语气词是完全可以的,也是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 综上所述,判断疑问句句末的“为”字的词性,我认为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观察分析该疑问句是否有动词谓语。如果有动词谓语,那么该疑问句句末的“为”字可以理解为疑问语气词;如果没有动词谓语,那么该疑问句句末的“为”字绝不可能是疑问语气词,而应当是谓语动词。 因此,“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这个句子前半部分的注解应修改为:秦国就是无礼,还报什么恩呢?为,动词,可解作“报答”。 彭旺应,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c311e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