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构建——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刘京京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20年第8期 海南省医学院 刘京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总体经济条件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科改革。更多与医疗、科技相关的新兴专业出现。专业设置的精专化一方面带动新学科、新职业、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导致个人意识的强化,这一趋势也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中。大学生个人意识的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个人意识会转变为彻底的个人主义,将会影响社会团结,进而危害社会政治稳定。能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所在。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如何促进社会团结这一问题,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有诸多讨论。本文以涂尔干的研究为例,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作用于社会团结。 一、职业道德与社会团结 涂尔干对如何促进社会团结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看法。在《社会分工论》这本书的第二版序言中,涂尔干认为职业伦理的形成可以促进社会团结。根据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分工对不同职业的需要加深人们的能力分化,个人更加独立。职业分工导致集体意识模糊化,进而减弱了集体意识对个人的控制强度。强烈的宗教性集体感情和信仰逐步淡化的趋势体现了共同意识的发展已经落后于个人意识。在有机团结主导的社会中,整个集体生活领域的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统一的规范的调节作用之外。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失范,社会失范又导致了社会各方面的动荡。涂尔干继而提出解决社会失范的相应措施:在社会道德方面,环节社会中的共同意识应该让步给有机团结和社会分工占主导的社会中的职业伦理。与职业伦理相应的社会团体是法人团体,可行原因有二:1.由于整个政治社会在调节经济活动方面的无力,需要建立一种较小的团体(如法人团体)来调节经济活动;2.法人团体和职业伦理顺应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趋势而建立。 涂尔干强调社会本位原则。因此,提出的解决措施建立于集体构成的道德实体之上。社会在构建职业群体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道德力量,创造一种道德环境,以达到遏止个人利己主义,培植劳动者对团体互助的极大热情的目的。 然而,《社会分工论》第二版序言中的内容未清晰地说明白涂尔干的职业伦理理论。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进一步丰富职业伦理理论,提到职业伦理的任务——恢复人类的秩序状态与和平状态。由于法人团体的规模较小,能拉近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更便于职业伦理的产生。在前著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职业伦理团结社会的可行性。 但是涂尔干最初构建的职业伦理忽视了社会分层的现实。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涂尔干也意识到职业伦理无法逆转现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的去中心化趋势、商业职业缺乏组织的状况。另外,职业团体聚会的暂时性并不能很好地形成一个封闭的能够形成道德的社会环境。而且,被构建起来的承载职业道德的法人团体很难包含社会生活中所有的年龄阶层,也无法涵括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等缺陷。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如此,虽然大学期间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短暂的职业伦理教育能够在各专业班级内部形成合力,但是学生就业方向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职业伦理能够发挥的社会团结作用大打折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43bc70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