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先锋初中初三集体备课《鱼我所欲也》(2课时) 主备:沙建 审核:周健 使用:201802 《鱼我所欲也》教案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2.能理清文章论证的层次与思路。 【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论证的层次。 【预习链接】见学案 【合作研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简介“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交流讨论学案【预习链接】。 划分节奏: 如 /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 呼 尔/ 而 与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 万 则/ 不 辨 礼 义/ 而 受 之。 •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四、字词句疏通质疑解疑。 【实践检测】见学案 第二课时【合作研习】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1 二次备课: 先锋初中初三集体备课《鱼我所欲也》(2课时) 主备:沙建 审核:周健 使用:201802 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一一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假设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这一论证方法。) 【探究提升】析疑解难: 1.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和今天的含义一样吗?如今,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⑴“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2)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 2 先锋初中初三集体备课《鱼我所欲也》(2课时) 主备:沙建 审核:周健 使用:201802 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2.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本文主要运用对比等手法。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实践检测】 1.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举例___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义___ ”比“_____生____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B ) ( D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3.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0ecf1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