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说:“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 。 材料二,“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请回答:1.材料一、二两段话的背景。 2.从材料一、材料二两段话中你各得出什么结论? 3.综合材料一、二的结论做一总结概括。(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2) 材料一说明帝国主义在阴谋瓜分中国问题上互相矛盾, 材料二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从中国人民的坚强反抗斗争中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力量,(3)结论: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灭亡中国的图谋之所以没有得逞,一是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二是由于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而后者是更根本原因. 患”,所以,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并且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请回答:(1)这段话是什么意思?(2)它说明什么问题?(1)这段话告诉我们:清王朝把人民群众当做最主要的敌人,而把帝国主义却放在次要的地位,这是由他们反动统治阶级的本性决定的。(2)说明洋务派办洋务事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同时借此加强海防,边防。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人民共和国。”请回答: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答:这段话,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广大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一个历史性的真理。 材料1,《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为此,“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材料2,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入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学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去信奉。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教条式的。这种情况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材料1,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则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材料2,为什么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答:进入国民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学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去信奉。由于孔子所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定,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给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必须对孔学进行批判。 材料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说:“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三万人”,“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材料2,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材料1这段话,为什么说“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说明其含义。答: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重要的时候不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更强大。这些保存下来的力量经历了千锤百炼。这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这支队伍作基干,使革命力量逐步恢复、发展、壮大,直到取得全国的胜利。材料2这段话,阐述长征精神的具体内容有哪些?答: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比较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请回答: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的主要观点和具体内容。答: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的主要观点和具体内容。一是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①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②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二是减租减息,发展生产。①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②发展农业生产。③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三是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①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 ②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吏治腐败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他们认为,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不能用武力推翻国民党,这似乎为实行中间路线提供了千栽一时的机会。周恩来在当时说过:“民盟由于抗战特别由于政协的机缘,客观上一时造成了他在全国的第三党地位,使他中间许多领导人物代表着中产阶级的想法,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请回答:中间路线的主张是什么?答:中间路线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如青年党、民主社会党跟国民党走了,民盟的大多数则是靠近共产党的。 有人认为,上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具备历史条件,当时应当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看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答:这种看法不对。50年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必然性。(1)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防止两极分化,保证革命成果为大多数人共享。这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要性。(2)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农业合作化道路是当时发展农业生产的最有效的捷径;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也是私营企业发展生产的客观要求。相对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弱小的私营经济的状况,在客观上决定了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必须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d9a67c10661ed9ac51f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