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语文课程标准》浅谈李镇西的《致女儿的信》 作者:刘娟 来源:《课外语文·下》2014年第12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理念,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 向,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启发诱导等,均在李镇西老师《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2004年11月)中有显著体现。 【关键词】新课标;李镇西;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经过四年的时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9月实施。2013年11月,有幸学习了李镇西老师在2004年11月执教的一篇课堂实录《侄女儿的信》,不仅感叹李老师课堂的许多内容竟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谋而合。下面笔者就以《侄女儿的信》简要谈谈。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李老师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的自序《细思碎想》中写道:“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的过程。”纵观李镇西老师的《致女儿的信》,不论从其行为上还是语言上对“师生平等对话”都有所体现。在行为上,李老师总是置身于同学们中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侧耳倾听,眼神看着同学。特别要提到的是,李老师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几点独到之处。 一是倡导学生们自己学。在课的开始,李老师抛出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做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二是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在组织同学们探究问题时,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等,这样的课堂不仅实现了师生的交流,还实现了生生的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959ee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