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又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然而,很多高中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普通类高中学校,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面对全体学生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并充分优化学生的个性,全面展开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反思已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以理论为依据,实践为基础,构建一种适宜于现代的教学模式,既要区别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的差异,又要在教学中承认这种差异,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既要为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也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因势利导、努力转化差生,促进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是适宜于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模式。 1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1.1 心理学研究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化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1.2 教育教学理论依据。“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 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3 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措施 3.1 教学目标层次化。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一是以会考合格为标准的“A类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会考合格,按时毕业,同时,让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二是以会考良好以上为标准的“B类教学目标”;三是以高考优秀为标准的“C类教学目标”,将化学学科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要制定出每一章节的分层次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三个熟悉,一是熟悉学生群体,对所授课的班级的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学习品性、学习要求等了然于胸;二是熟悉教学大纲、会考纲要和高考学科说明,从而可以比较科学地设计分层次教学目标;三是熟悉教材,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学生具体情况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3.2 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3.3 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能使学生在15至20分钟内完成。 3.4 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a6f36e42b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