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亦柔情 梅花魂中有诗云 ——走进画家唐诗云 文/祖翠娟 有多少人喜欢梅花,且让我们读一读唐诗宋词里的梅花馨香,看一看溪桥山野边的吟咏足迹,听一听灿若烟霞般梅林下的笑语,便会知道。诗人笔下的梅花,常流淌着遥知不是雪的暗香,画家笔下的梅花,几处疏影横斜,朵朵笑对风霜。梅花的风骨,常让人想起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著名画家唐诗云不仅喜爱梅花清雅俊逸的风度,更敬重它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唐诗云潜心钻研绘画艺术近20年,扎实的山水画功底为他画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于1997年拜师当代著名画家,素有“一代梅王”之称的王云山老师,“大胆下笔,细心收拾;随心所欲,发挥想象”王云山常常这样鼓励他,使他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师徒二人还常常一起配合完成作品,渐渐地在不断学习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 唐诗云画梅,更浪漫,更纯粹。他说,只要一画梅花,他的心里就会立刻安静下来,淡淡的梅香仿佛是从他的心里散发出来而洒在了画作之上。特有的画梅情趣,为他的梅花作品增添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与别致元素。 细观其作,清新优雅,奇香扑鼻,却不失傲骨。那皑皑白雪中的梅、皓月当空下的梅、杂草乱石中的梅各不相同,各显情态,意味无穷。他笔下的梅花老干新枝苍劲挺拔,含苞欲放的梅朵上缀其间,淡雅、高洁、生意盎然。梅花笔法苍古老厚,雄劲起逸,却不失活泼灵动,其结构更是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精略疏密皆备仪不俗,层层叠叠、良多趣味。他的笔墨设色随心所欲,十分自然。纯白、淡墨、粉红、淡黄、淡绿等多种颜色运用自如。白似冬雪,红若朝霞,黄如流金, 绿如碧玉,还有朦胧的紫,嫩嫩的粉与墨色明暗隐现,再加上静物结合,整幅作品浑然天成。 品赏唐诗云的梅花作品,他既是注重传统研究,又有创新意识,正如他所说:“做人要平常随和,作画要出奇创新。”他在原有画梅的基础上,又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既有文人风采又兼顾厚重之感。他更注重“舍形取影,但求其神韵”。 从他的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绘画技法师古不泥,与传统梅花画法有所区别,他敢于突破传统,独辟蹊径,化古为新,兼收并蓄,并渗入个人的学识,修养与才情。 为了捕捉梅花之魂,他常常到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像苏州似雪的香雪海梅,那里崇山前抱,太湖后绕,独得地利。梅开时节,举目四望,弥漫数十里,正是“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每当二月,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气醉人,香闻数里。“香雪海”三字声名远扬。他还常常在东北的老家地区,欣赏山野中的黄梅。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如一日的精心求索、博采众长,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了梅花的世界。因此,他对梅花的涵义有了独特的理解,特别是对“四色梅”的理解:白梅象征着洁白无瑕;红梅代表国色,象征着我国的红色文化;黄梅象征着吉祥富贵;绿梅则代表了无限的青春与活力。唐诗云对四色梅的独特理解,就是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好的证明。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毛泽东的《咏梅》是著名毛体书法家赵耀华先生最喜爱的,也是经常拿来书写的,当他看到唐诗云笔下的梅花,立刻被其冲寒怒放的神韵和风骨清新的笔韵所感染,亲自为他的画作题词。 梅花千姿百态,不受形的约束,画梅者画梅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这也是唐诗云喜爱画梅的缘由之一,然而真正使他十年如一日倾情于画梅的则是梅花赋予人们的风骨和精神。如今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欲横流,人性浮躁,难得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反思自我,传统文化艺术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淡化,民族精神缺乏的现象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决心将梅花的精神寄寓作品中,用艺术的形式激励人们奋斗不息,召唤人们的民族精神,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唐诗云深受梅花精神的感染,常常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为抗击“非典”、四川震区以及“暖冬助学”等捐赠力作;他捐赠给“善行使者·圆梦行动”组委会的作品《一品清莲》在2013年12月的慈善义拍活动中以6000元被爱心企业家收藏,被“善行使者·圆梦行动”组委会评为“善行艺术家”;在“2013善行河北·与爱同行——河北省第三届大学生与博友新年公益联欢会”上被聘为河北省残疾人创业基金会特邀书法家。 唐诗云身上的各项荣誉和光环没有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反而使他有更大的激情和热情去投身书画艺术与爱心事业,为传统文化贡献更多的精神力量。静读唐诗云的梅花,就是对自我人格的一次净化。梅花不屑于百花争春,独自缤纷盛开,人生还有什么能比梅花更从容、更豁达的?这也正是画家唐诗云借用梅花向世人表达自己人生观的初衷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6be10b58fafab069dc02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