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剥夺实验 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实验者把被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 人的感官系统随时随地都接受着丰富多样的外界刺激,如果把人与外界刺激隔绝开来,会怎么样?从心理学与外界刺激隔绝角度来说,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就是感觉的剥夺。 感觉剥夺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不同的实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对人不利的感觉剥夺: 第一个以人为对象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被试者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实验者把被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学生躺在床上。可以说,这就等于是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者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其中大多数是视幻觉,也有被试者有听幻觉或触幻觉。视幻觉大多在感觉剥夺的第三天出现,如光的闪烁,没有形状,常常出现于视野的边缘,又例如看到大队老鼠行进的情景。听幻觉包括狗的狂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声等。触幻觉的例子有,感到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和面颊,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当实验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通过这个实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就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人有益的感觉剥夺: 有人认为,感觉剥夺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困扰,相反,它能减轻压力,有助于人们积极面对生活。 心理学家聚德费尔德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以吸烟者、肥胖者为被试对象,发现对他们的感觉输入进行限制有助于修正他们的行为。当他们在一个限制刺激的环境中呆24小时,那些想改变行为的人的自控能力会增强。在聚德费尔德的实验中,吸烟者在一个安静的黑屋子的床上躺24小时(可以起来喝水、上厕所),同时听着有关吸烟不利的话。在随后的一个星期内,没有人再吸烟。一年后,2/3的人仍不抽烟,其数量是只听吸烟不利的话而没有限制感觉输入的不再吸烟者的两倍。 感觉剥夺现象的研究不仅对于讨论病理心理现象有其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特殊环境下(航天、航海、潜水等)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感觉剥夺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拿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感觉剥夺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d3baf9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