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主题性教学探微讲解

时间:2022-04-16 23:16: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主题性教学探微

登高壮观天地心——唐朝登高诗教学设计

江苏省天一中学



【教材特点、教学设想】

高二下半学期,语文教学进入到《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我认为,应该将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75年学时的选修课放在这样的系统内观照:首先,它不同于并且建立于高中1.25年学时的古典诗歌教学必修课之上。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

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因此,利用好唐诗宋词选读》将在教学内容主题的系统性方面,教学方式方法的生成性方面,以及引导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性审美感知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其次,唐诗宋词选读》以时代和作者为主轴,精选了唐诗31,宋词32首,分12专题,我认为,唐诗宋词选读》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着它自身很大的优势,即让学生获得了诗词鉴赏所必须的一定量的诗词文化积淀,在此基础上,诗词鉴赏才有了生成的基础,比如与学生审美经验结合,让学生有序列地读,读出兴趣,建立诗品;优化专题组合,培养诗格,整合内容分类,明确诗规。唐诗宋词选读》的编排体系,为教学提供了个体化、系列化、分类性、专题性等多角度生成的可能。

我发现,通过横向的对同一作家的诗词的专题介绍,纵向的不同时期的诗词流变,在这样的坐标轴中,学生对诗人特点、时代风格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唐诗宋词的整体风貌也有了更为宏观的理解。但是,是否还有其他角度值得我们挖掘和探索呢?那么我想到了在对诗词传统的主题分类上再来引入一个坐标轴,以登高诗为例,横向上,探求主题、情感,感知意境、形象,钻研诗美特质、表现形式;纵向上,以相同的登高意象更深刻地获得对不同时代风貌、不同诗人风格的把握和观照。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思乡诗、怀古诗、边塞诗等等,学生有了这样研究的一个参考坐标,也便找到了自主学习的一条捷径。由了解文本的显性信息到挖掘文本的未完成性、开放性,使教学达成未定论性和无限可能性,是我对充分利用《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的设想。

【教学亮点、重点、难点】

在诗歌主题性教学方面,为什么会选取唐朝登高诗这一个选题?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首先,应该说是源于对《唐诗宋词选读》选文的观察。我注意到,在初唐、盛唐、中 唐、晚唐四个阶段中,都出现了诗人登高临眺的诗作,比如初唐王勃《滕王阁诗》、盛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刺史》、晚唐赵嘏《长安晚秋》、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等,可以说,登高主题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在一般的诗歌分类鉴赏资料中,登高主题确也不常见,那么,以此为契机,值得同学生一起归纳整理。

其次,我认为,“登高”,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比较永恒跟经典的主题,不仅是中国文人,而且是整个民族的一种传统,比如九月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它寄予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思。在注重具有丰富内涵性的意象、形象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登高”意象也以其


丰富的内涵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再次,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也即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过程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通过诗歌鉴赏,我们要培养和激发的是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拓展精神境界,打通文本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就是我们心中所想,就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登高时所思、所想、所咏,可以说我们将同古人产生共鸣,学生可以产生自我的理解,这种“自己读出来”甚至是“读出自己来”的效果是真正的我们的教学要产生的效果。

正是因为这样,上好这一堂教学课,一方面将获得亮点,另一方面,如何将它讲深、讲透,最后真正让学生获得自身的体验,融入自己的感情,亦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准备】

在已经完成对《唐诗宋词选读》唐诗部分学习的基础上,选出上述提到的《唐诗宋词读》中唐诗四个阶段中的登高诗,进行一节课的归纳总结。补充一些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登高主题的诗歌、材料。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登高》、王粲的《登楼赋》等,同时准备相关的唐朝不同时期的其他诗人的登高诗作品,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等。

印成讲义,作为上课教材,课前即可发给学生预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登高怀远是古诗中一个极富象征意的意象。“登高壮观天地心”,登高远望,眼界开阔,心胸也开阔,豪迈壮怀;“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上得高楼,感怀身世,叹前路茫茫,伤心落泪。中国文人特有的悲情色彩给登高抹上了一丝悲哀、一丝彷徨、一丝无奈,“登高诗”也与个人遭际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密不可分。

对唐诗中登高、登临一类诗歌作一个梳理总结。 二、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思考课堂生成目标

思考:让学生背诵学习过的登高主题的诗歌,激发其思考:在接触到那么多登高主题诗 歌后,同学们希望或者可以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本堂课要完成怎样的目标?

总结:1.探索主题、情感 2.感知意境、形象 3.了解表现形式

三、围绕教学目标充分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内容体系 (一)探索主题、情感:

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以讲义上的1~2首诗为例探究登高诗主题,并结合自身生活阅历、社会经验体会诗歌情感。

分析:1、探索主题、情感应为这一部分的重点,因为一方面它是对学生解读诗歌、理解诗歌能力的考察,另一方面,此环节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对话”的模式,使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激发和提升,真正让诗歌走入心灵,让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成为情感陶冶的过程。

研讨结果:1.悲士不遇,自叹身世 2.羁旅漂泊,思乡怀归 3.忧时伤世。胸怀家国


4.宇宙无穷,生命之感 (二)感知意境、形象

过程:小组讨论,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分析: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基本以单方说教为主——自以为是的将完整的诗歌按一己之意分解为时代背景、词句含义、表达思想、运用技巧等方面的归纳强加给学生,重理性的演绎,轻感性的归纳,却惟独忘了给学生以诗歌美的体验——语言美,意境美、文势美、思想美、创造美。将诗歌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充分诵读、涵咏中感知诗美。

研讨结果:意境:雄浑、开阔 情感:沉郁、悲壮 (三)了解表现形式

过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登高诗的一般形式给予总结、归纳。 分析:此环节有助于从表现形式上让学生读通读懂登高诗,同时也交给他们类似的总结归纳的方法。

研讨结果:望:壮阔天地,登临所见之景 联:古人、古事、今人、今事 思:生命之感,身世之叹

小结:从诗歌主题、意境与表现形式上为登高诗找到了它们的共性,设定了横向坐标。 四、深入探究问题,挖掘思维潜能

过程:可让学生选取不同时期的两首诗,研讨其纵向的由时代精神、诗人特质而呈现的 不同的诗歌风貌。

分析:此环节,一方面继续要求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总结归纳方面 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

研讨结果: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以及对诗人知人论世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

初唐: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勃兴气运,风神初振,初具盛唐气象。 盛唐:沉郁顿挫、慷慨激越、雄浑高远。

晚唐:个人、家国命运的悲苦,凄恻低徊,哀婉沉重,有落日余晖之感。 总结: 时代精神 诗美特质

登高意象 古今情怀

以诗歌主题、意境与表现形式从横向上组成的登高诗的共性,以及由时代精神、诗人特质从纵向上赋予唐朝不同时期的登高诗的诗美特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古诗词的参考坐标,以相同的方式,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在古诗词的专题性研究方面获得启示和收获。

(责编:蒋洪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3e85b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