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总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二、具体实施 我认为教师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中。基于这一层思考,我将具体实施设计为以下内容。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含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据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途径: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在语文课堂中,我认为应当强化其朗读能力。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到句式的不同、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规律。 3.举例:我们在执教《马说》时,可从朗读的语气中发现思想内涵。读句中关键词11个“不”时,读出作者的愤慨;读句末叹词3个“也”时,读出对马的惋惜和不平的语气;读“天下无马!”勾画食马者形象时,要读出轻蔑语气。在对课文的反复吟诵和揣摩文章感情基调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堆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2.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关键方式在于有效提问。在此可借鉴余映潮老师主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设计。 3.举例:我们在执教鲁迅的《祝福》时,可用三个主问题统领全文教学: 3 (1)初读阶段—以问题牵动对全文的理解,凝聚兴趣。(祥林嫂为什么无春天?) (2)进行阶段—以问题的形式形成教学板块。(祥林嫂每次祝福时都想说什么?) (3)深化阶段—探索主题意义。(祥林嫂的死,谁担责?) 以上三个问题,层次分明,分别担当不同的教学任务。并兼具启发性和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驱使其走向思维的深水区,以实现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含义: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掘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2.途径:为形成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文学作品,在涵咏品读中激发审美体验,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表现和创造美。 3.举例:我们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可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赏析。当课文中出现花儿的色调美丽与云雀儿的清脆叫声时,可从有声有色的画面中,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声色之美;当课文中出现了地上的老马、山坡上的报春花、和天空中的云雀时,可从视觉的缓慢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层次明晰之美;当课文中呈现出云南的一派淳朴之风与作者字词间的赞美之情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情景交融之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含义: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2.途径: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祖国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理解,可就以课文的某些片段特色作为精髓处深入赏析,引导学生纵向领略其文化魅力,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全貌。 3.举例:我们在执教名著导读《长亭送别》时,可引导学生朗读鉴赏人物台词,赏析《滚绣球》《端正好》《二煞》等曲子,让学生领略曲词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最后再让学生模仿《端正好》写一首崔莺莺迎接张生的曲子,试图通过此方式让学生去感受、理解、传承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622bfe2b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