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人类疾病的病毒 09体教2班 2009120236吴鹏宇 ()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生物体内存在着病毒,很大一部分并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又一部分却可以引发人类的疾病,例如乙肝病毒等。那么,病毒到底是什么呢?病毒就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1]。他们必须依靠细胞这个场所,才能生存繁衍,一般在非细胞环境下,一段时间病毒就会失去生命活性,即是死亡。因为病毒利用生命体的细胞单元进行生存,最终会使细胞体失去活性而死亡,所以这样的病毒侵袭了人体就会造成破坏。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它是一种嗜肝DNA类型的病毒科,英文缩写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引发的乙型肝炎疾病就是人类急慢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是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在1965年由丹娜发现,直径大约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小时 、煮沸10 分钟 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60%-7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7.18%,全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 乙肝是传染性疾病,而不是遗传病,很早就已经有了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得疫苗,所以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就不会被感染。乙型肝炎的疫苗在目前而言,几乎很多人都进行过注射,一段时间在体内会留有乙肝病毒的抗体,大约3~4年的时间进行加强针的追加就可以维持乙肝抗体在体内的存留。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输血过程中,受到感染,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这样的现象有了很有效的控制,但是尚未根除。医源性传播:就是在就医,医疗等过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数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射、接种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性传播: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长期密切接触: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比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都是有感染HBV病毒的可能性。唾液传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方式,不仅是HBV,其他很多病毒都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艾滋病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毒,全球因感染艾滋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近1200万人的死亡,超过3000万人受到感染。在感染后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将病毒根除。在2004年底,全球有约四千万被感染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同生存的人,流行状况最为严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但该年涨幅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欧及中亚。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此病毒基因变化多种多样,他们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有神经症状的脑组织液,其中以血液、精液、 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感染者潜伏期长,死亡率高。对艾滋病病毒消毒可采用对乙肝病毒的消毒方式,同样可以使其灭活。 HIV感染者同时也是传染源,他们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都可以分离得HIV病毒。对于HIV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受过人们的误解,以为接触就会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那么HIV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呢?性传播:通过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能感染。目前已经在对异性间的行传播有了足够多的重视。而早些年间,艾滋病被称为“男同性恋者的免疫缺陷病”,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是是同性恋者。因为同性恋所采取的特殊方式要比一般方式更容易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人体的肠粘膜是柱状上皮相对于阴道的鳞状上皮更易损伤,因此最早的艾滋病人几乎均为同性恋者。关于安全套的使用对于艾滋病防治的作用,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以往认为安全套的保护率接近100%,现在看来橡胶材质的安全套,分子网间隙是大于HIV病毒的直径,所以是不能完全防止艾滋病的传播。所以完全依靠安全套是不大可靠的了,更应注意是洁身自好。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染,据我国云南边境静脉嗜毒者感染率达60%。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和哺乳方式传播。所以在接触艾滋病感染者的时候,只要不是两人都有伤口的接触,就不会对正常人有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敞开温暖的胸怀,给他们希望。 HIV是攻击人体的T细胞,会逐渐导致人的免疫系统的崩溃。艾滋病人在感染后,由于免疫功能的严重缺损,常合并严重的机会感染,常见的有细胞(鸟分枝杆菌)、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体)、真菌,最后导致无法控制而死亡,另一些病例可发生肉瘤或恶性淋巴瘤。此外,感染单核巨噬细胞中HIV呈低度增殖,不引起病变,但损害其免疫功能,可将病毒传播全身,引起间质肺炎和亚急性脑炎。HIV感染人体后,往往经历很长潜伏期,大约3~5年或更长至8年才发病,表明HIV在感染机体后,以潜伏或低水平的慢性感染方式持续存在。而这些潜伏在机体中的HIV病毒,一旦受到刺激或是进入爆发期,就会开始大量的增值,开始活跃起来,侵袭人体的T淋巴细胞,开始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HIV携带者体内的抗体要比艾滋病人的高些,该抗体在体内有保护作用,但抗体不能与巨噬细胞内存留的病毒接触,且HIV囊膜蛋白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原有抗体失去作用,使中和抗体不能发的应有的作用。在潜伏感染阶段,HIV前病毒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免疫会把HIV忽略不被免疫系统识别,自身免疫无法清除。 说起人类病毒性的疾病,自然会想到2003年的非典型型肺炎。非典型性肺炎是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称SARS,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SARS病毒是一种目前所知,造成全球非典灾难的病毒为冠状病毒,该类病毒能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人冠状病毒是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我国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均已发现本病毒的存在。此次引发非典蔓延的SARS病毒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它与现在已有的冠状病毒比较结果显示,其核苷酸水平的相似性极差。RNA病毒是有很强的变异特性, 因为只是单链的,所以很容易在转录和反转录是出错而变异。 SARS病毒的灭火方式,对生活起居的地方进行喷雾消毒。喷雾消毒可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500mg/L~1000mg/L,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这样的话一般可以预防病毒的滋生。SARS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空气中的飞沫传染,接触性传染等,传染的性质极其强烈,在爆发之际,中国的境内就因此感染病而死亡的人数相当之大,然而这种病毒并没有在中国的北方地区蔓延,我的家在哈尔滨,东北的地区几乎没有人感染上这种病,也没有死亡病例,很有可能的就是它不适宜生存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 肠道病毒,简称EV71(病毒)。它的因为爆发大规模疫情并报道才被知晓。在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将人类肠病毒分离出来,这些病毒可被培养在恒河猴肾脏细胞及人胚二倍体细胞中,也可以在检体取自病人粪便及组织,即以人胚肾二倍体细胞培养;也可以为咽喉拭子检体则选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细胞培养。经由这些细胞培养后纯株化病毒分析,发现会出现典型由肠病毒所致的细胞会出现病变现象,由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及物理化学特性都与当时已知的其他肠病毒类似,但进行中和抗体试验或免疫扩散试验后,却发现其彼此间并不会有交互作用的现象,因此推测当时所发现的病毒为一种新型的肠病毒,故将该病毒株命名为肠病毒71型。EV70主要引起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脑膜炎、瘫痪型疾病、多发性神经根炎。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起病急促,突然眼痛、畏光、流泪及眼睑水肿。通常发生于一只眼睛,几小时后波及另一只眼睛。约20%的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等表现。EV70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在病程的2~3天出现特征性表现,即眼球结膜下出血,从细小的出血点至整个球结膜下出血不等,也可伴角膜炎,但极少累及巩膜和虹膜。患者眼部常可并发细菌感染。儿童病例2~3天痊愈,成人1~2周内完全恢复。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为类似脊髓灰质炎的瘫痪,发病极少,常发生于起病后5天至6周。临床上表现为先有1~3天的发热和全身症状,而后出现神经根痛和急性瘫痪,呈不对称性,一个或多个肢体瘫痪。第2~3周出现肌肉萎缩,常遗留后遗症。半数病例可出现眼球麻痹,偶可出现呼吸困难。 引发人类疾病的病毒还有很多,但是只要生活规律比较合适,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平时注意的多一些,还是能拥有自身的良好的免疫屏障,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活在这个病毒世界而感染。 参考文献: [1]乙肝病毒 百度百科资料 [2]HIV 百度百科资料 [3] 肠道病毒71型 百度百科资料 [4]SARS 百度百科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811c9f51e79b89680226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