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艺术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2-03-25 03:31: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冯骥才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向人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家群体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近日,记者对本书作者冯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

记者:您认为,艺术家与时代是怎样的关系? 冯骥才:艺术家与时代关系的问题一直在讨论。在我看来,艺术家在社会上是一个群体,而在艺术创作中却是一个个纯粹的个体。他们身处社会生活的洪流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都不同。每个艺术家都心怀理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记者:作家、艺术家应该怎样表现和书写时代? 冯骥才: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真正的艺术都是富于激情的。艺术家只有勇立时代潮头,潜入生活深处,才能找到生活真谛,获得艺术激情。对作家、艺术家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只有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作品才能更具思想价值,才能深刻地表现生活,积极地影响生活。

记者: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艺术家们》里就有不少妙语,如“风是天上的罗丹,天天雕刻着天上的云彩”。在您看来,怎样活化一部小说的语言?

冯骥才:在从事文学工作之前,我的专业一直是绘画。我天生热爱艺术,绘画、音乐诗歌、民间艺术等对我都有无穷的吸引力,也让我往往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

这里边有一个与我们文化传统相关的问题值得探讨,就是中国人所讲求的“琴棋书画”和“触类旁通”。一个好的画家必然有很深的诗文修养。唯有如此,他们笔下的层峦叠嶂、林海丛莽、仕女高士、草木生灵才会具有灵魂。技艺只是浅层问题,背后更深的其实是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问题。这个传统有助于全面提升人的修养和审美能力,也是中华文化的高明之处,今天应该将其融入教育体系和对青少年的培养中。

记者:您曾表示契诃夫有一颗悲悯之心,而您受契诃夫的影响较大,艺术家们》中,您是怎样体现作家的悲悯之心的?

冯骥才:悲悯是一种人性关怀,是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弱者的同情。常常能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作家、艺术家尤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契诃夫有悲悯情怀并因此伟大。鲁迅也有这种情怀,这在《伤逝》里表现得十分充分和感人。

在《艺术家们》中,我尽量让主人公心中富有这种“柔软的力量”。例如,楚云天善解人意,从不强加于人。他卖了几幅自己的得意之作,默默买下好友洛夫将要拍卖而不应卖掉的代表作,打算将来有一天再送还给他。

我给不同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同时我也给全篇定下了理想主义、唯美主义的基调,因为我相信追求美和善是发自人心灵的自觉。我的读者一半是我的同代人,一半比我年轻。对于书中的故事,我的同代人一定感同身受。至于比我年轻的读者,我更希望他们通过读懂书中人物的幸与不幸,与艺术家们成为知己。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文化艺术?

冯骥才:我们所认识、研究和总结的传统艺术与舶来艺术,一直是两张皮,中间缺少融合点。我们没有把创造性发展自己的艺术作为主体,结果误以为“传统落后于时代”,因而漠视传统,甚至妄自菲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系统,但如何真正让我们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美学传统引以为豪,非常值得讨论。

(摘编自韩寒《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与冯骥才对谈新作〈艺术们)《光明日报》2021113日)

材料二∶


《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

书中描写了凶猛疫情突然袭击大城市燕市,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推荐为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罗纬芝身染瘟疫。却成为花冠病毒“刀”下唯一的幸存者。

《花冠病毒》封面有一句话,"20NN年,人和病毒必有一战……”。在小说的结尾处,毕淑敏指出,病毒其实才是这个地球的真正主人,因为它们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存活,而且病毒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往往有些病毒和人类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是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小说里作家虚构的这种病毒来自冰川,是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它们。

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

(摘编自《〈花冠病毒〉:毕淑敏笔下的病毒与人性》《凤凰资讯》2020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艺术中的自己,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去表现和书写时代。

B.关于怎样活化写作语言,冯骥才未深谈技艺问题,而是从个人经历出发阐明传统文化对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C.科研教授于增风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以身试毒,最终不幸牺牲。

D.《花冠病毒》描写了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但作者认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应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活化小说语言技艺,涉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等问题。

B.一些艺术家漠视传统,妄自菲薄,忽视了中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传统,所以认为舶来艺术先进于中国传统艺术

C.冯骥才认为艺术家身上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他给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对善和美的追求体现了纯正的价值观。

D.材料二采用了叙议评结合的方式∶一段是对小说主题的评析,二段是对小说内容的叙述,三、四段叙议评有机结合。

3.下列说法中,可以直接体现《花冠病毒》写作目的(主旨)的一项是(3分)

A.《花冠病毒》封面上说∶读这本小说,有一个小小用处——倘如某一天你遭逢瘟疫生死相搏,或许你有可能活下来。

B.作者认为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病毒,招致了它们的攻击,才造成了这场灾难,告诫人类一定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C.病毒也是地球的主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势必加速繁殖并提高自身的攻击性。人类和病毒的战争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

D.那些没有勇气和责任,对病毒和困难抱有悲观、恐惧心理的弱者,终将因自身意志、


抵抗力的下降被病毒和困难打倒。

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诗论》谈到了"悲悯""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有人认为,作家、艺术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BA,文中指出真正的艺术家“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C,“为了搞清楚……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于文无据。D,“作者认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有误,从文中“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看,病毒会构成对人类的威胁,最终“必有一战”

2.B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因而漠视传统,甚至妄自菲薄……”的“因而”可知,“漠视传统,妄自菲薄,忽视了中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系统”是“果”,认为“舶来艺术先进于中国传统艺术”是“因”之一。

3.D《花冠病毒》的写作目的体现在材料二的最后一段。A项是毕淑敏写在小说《花冠病毒》腰封上的一句话,说的是阅读小说的作用,不是目的。B,从材料二对《花冠病毒》的介绍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并非“爱护自然、保护环境”C项说的是人和病毒的战争。D,强调人类应该有“勇气”“责任”,要积极应对困境,体现了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直接体现了小说的写作目的。

4. ①冯骥才曾受到契诃夫、鲁迅悲悯情怀的影响,他认为作家、艺术家创作应体现悲悯的人性关怀,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

②毕淑敏在《花冠病毒》中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描写了人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悲悯。

③悲悯情怀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古老命题,是作家、艺术家应具有的。(每点2,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63578a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