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标准教案

时间:2022-12-13 05:07: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做事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语文老师,怎么才能教好这节课呢? 《题西林壁》标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2.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石壁,,石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指导读题。

点评: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进入到古诗描述的意境中。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既让学生对庐山有一定的了解,又使其对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的 貌有一定的体验,为学习远近上下各不同〞做准备。最后一幅画面定格在西林寺的石壁,自然引到诗题,又有助于学生对诗题的理解。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完一句,学生重复这一句的后三个字;教师读诗题,同学读诗句,女同学重复后三个字。)


点评:初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读通,读出韵律。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引导想象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边体会诗意,边读出节奏韵律。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借助注释,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图片,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点评:本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 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为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精心选择问点〞,抓一个身〞字,“身不同,景不同。〞抓住问题 的源头,通过让学生站立在不同的位置加深理解,进一步感受不同〞,领悟不识〞。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图片,教师引读。

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假设隐假设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上下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四、品读,感悟不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4b9f84cf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