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苏轼教案范文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可谓理趣盎然,启人心智。下面一起来看看定风波的教案范文! 《定风波》,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等字,“莫听、何妨、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等词。这些字词分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让学生越学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过程: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 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 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事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d83841ac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