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4 13:01:3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语文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是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桥边的老人》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作品,也是这本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一课。篇幅小,笔法简练,意蕴深刻叙述角度具有代表性,它以一个士兵的口吻和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讲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个老人在躲避战争逃离家乡的路上,身心疲惫,难以再次踏上逃离之路的故事。“我”遇见了老人,和他交流攀谈,问了他四个问题“故乡”“动物”“家人”“政治态度”,可是无论“我”问什么,老人终究会把交流的问题还原到他珍爱的几只动物身上。这就是教材的内容。

学生是本文的学习主体,他们如何阅读文本、感知文本、分析文本、表达自我的阅读感受和经验是本文教学的关键。透过细节凸显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旨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而文章的写作背景、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故结合学情我将小说背景、作者简介透过《导学案》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预设问题帮助学生预习文本进入情境,再透过课堂讲解,分析文本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把握“老人”的人物形象。 3、透过“桥”感受文本主旨。

2、合作交流,透过情节的发展全面把握“老人”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难点:

1、合作探究,透过情节的发展全面把握“老人”的人物形象。 2、深入探究,透过“桥”与“老人”感受文本主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罗道夫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人论世

1、透过对《导学案》预习,你对海明威了解多少?

(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早期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2)海明威曾经两次参加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他摆脱迷惘、悲观,转而塑造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3)海明威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获诺贝尔奖,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



()细读文本 剖析形象

1士兵最先看到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边,衣服上尽是尘土。(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展现出老人的人物形象:文弱、身疲力竭)、透过士兵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模样。

2老人在桥边干什么?坐着休息。这桥边能坐着休息吗?是久留之地吗? 1)不能。

2找出环境变化的句子:人们都涌过桥去;最后几辆大车匆忙的驶下;已经看不见大车;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3)周围环境的变化:喧闹--宁静,可以看出战争一触即发,炮火不饶人,大家都在急于逃命,在桥边坐着几乎就是等死。

3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人坐在充满危险的桥边久久不愿离开? 明确:原因:老人76岁,走了12公里,身疲力竭,再也走不动了。 4分角色朗读“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思考以下问题,探究老人不愿过桥的原因。

提起家乡时老人露出了怎样的神态?说明了什么? 微笑------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

当我要求他离开桥边登上卡车去往巴塞罗那时,老人的反应是什么?


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充满了茫然。 当我问到他政治态度时,他的态度是? 政治跟我不相干----不问政治



()合作探究 剖析形象

1、政治与老人不相干,那什么与他相干? 明确: 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

2小组讨论:为何一个已经76岁的老人可以如此准确的出家中动物的数量?这里的数字能够说明什么?

明确: 对动物的熟悉;对动物的喜欢;视为家人; 人物形象:孤独寂寞、无依无靠

3、在对话中“老人”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透过老人的唠叨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最多的问题:它们怎么办?唠叨中看出什么:老人对我的担忧。 4“老人”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前后情感是否存在变化?说明了什么?

(1)那时我在看管动物(微笑)-------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回忆 (2)我待在那照看动物--------被迫离开家乡、对动物的不舍 (3)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木然)---------无奈与无力 前文之中的“微笑”-“木然”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在战争的压迫下,一个平凡的老人,被迫离开家乡,被迫与视为亲人的“动物”分开,战争剥夺了他最基本的生活权利,对于战争他充满了无奈与无力。透过表情转变来揭示出战争对于小人物的伤害。

总结:透过两人对话我们总结出老人的人物形象:①、孤独无依;②、善良朴实;③、对政治漠不关心;④、迷茫无奈。由此老人不愿意过桥的原因是:对家园的留恋、对动物的不舍、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5、介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概括的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 主人公。

2)对比阅读:透过阅读下面选段,分析葛朗台与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


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最后一下努力送了他的命。

------摘选自《欧也妮.葛朗台》





(五)探究主旨 感悟文章

1透过对话我们知道了老人是一个怎么样的老人,那么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明确:是一座浮桥,介绍浮桥:亦称战桥因架设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常被用军事。军用浮桥的架设一般用于通过军队、车辆。 2这座浮桥连接起了什么? 明确:生命与希望

3作者通过桥边的老人要告诉我们什么? ①谴责了战争对弱小的伤害 ②人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4作者运用什么方法突出小说主旨

点(桥与老人)-----面(战争对人类的伤害)



(六)、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fdae140a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