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 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3、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培养对诗歌的意境分析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1.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2.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1.作者简介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2.背景介绍 当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在今天,我们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 3.解释词句。 (1)风色:风势。 (2)琼:美玉。 (3)着:附着。 (4)扁舟:小船。 (5)素月:洁白的月亮。 (6)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7)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8)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表一作“岭海”。经年,经过一年。 (9)孤光:指月光。 (10)肝胆:作:“肝肺”。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11)萧骚:稀疏。萧骚作:“萧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12)挹(yì):舀。挹作:“吸”。 (13)万象:万物。 (14)扣:敲击。扣作:“叩”。啸:撮口作声。啸作:“笑”。 (15)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4.整体把握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1.上下片分别写什么? 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3.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点明主旨的语句是哪句? 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3.这首词写了什么? 《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词人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洒脱。 1.下面对本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这首词和我们学过的《前赤壁赋》写的都是月下泛舟时的所见与所感,抛开文体的因素,你更喜欢哪部作品?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的角度阐释。(10分) 参考答案1.D(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2.①扩大词句的内涵。②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两点4分,一点2分。)3.明确喜欢哪一部作品,简要说明原因,联系相关的诗句,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的角度具体阐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3948f03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