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三篇

时间:2023-01-29 07:31: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三篇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1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篇幅较长,重点难点明晰,不像其他文本那样蕴涵的情感丰富。恐龙虽然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事物,毕竟没有直观的认识,尤其演化过程年代久远漫长,要把文字梳理出来,理成一条明晰的线索,加以想象理解,仅靠常规教学手段效率低,效果差,有较大难度。老师很容易步入一个误区,就是上成科学课。李国海老师能抓住这种文本特点,既扬科普特色,又凸显语文,在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李老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学法教授,学生的学习方法明确了,积极性也提升了一些,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学到方法,锻炼交际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能力目标。

.词语教学落实有效设计。

在词语教学这个环节,李老师有针对性地分行呈现,落实各个训练点。结合当地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的语音缺陷,适时纠正学生的平翘舌音,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指导书写。在这个教学环节,李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在重点正音的同时,不忘兼顾理解词语意思。

.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准确性。

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学生读读说说就能明白,不难理解,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样准确介绍科学知识,这两者互相依存,相互推动。也就是我们不但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的例子很多。如:漫长使用与否中,感受科普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语言的魅力。这样,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又提升了语文素养。其中一处,老师出示了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从中不但体会到一支、漫长、最终三个词语不能省略,在语言实践中体现出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让学生学习锤炼语言。

.读写链接,有效仿写。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李老师抓住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这个重点句。让学生关注这两个分句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深刻体会相同的意思,不同的用词。在这个教学点上,凸显了语文,有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以上这些亮点给我们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榜样。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每堂课下来,难免会有缺憾。

首先是上课的语言比较平淡,没有激情,应该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第二是语言有点重复。对于提的问题也不应该重复,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这也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飞向蓝天恐龙》评课稿2

听了毛老师执教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中很多亮点都值得我借鉴。

首先,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这种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十分准确。像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会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难能可贵的是毛老师以他多年的经验,轻松自如地完成这堂课。现在,谈谈我的几点感想:

.流畅的教学思路。首先,利用恐龙与小鸟的图片作为导入,让学生用词语形容二者的特点,接着,毛老师明确提出了这种看似外观差别极大的两者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进入正文。

.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毛老师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观察比较:

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比较句子,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1:我发现第一句话比第二句具体,多了一个一支,说明了是一部分。 2:用了漫长这样的词,说明了恐龙演变成鸟的时间久。

可见,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感悟一支漫长等词时做得很到位,利用了删减比较、对比朗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说明文中用词的正准确,学习锤炼语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0cb590a9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