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信丰县坪石学校 谢艳萍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 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恐龙真的飞上蓝天了吗?人们怎么知道恐龙飞上蓝天的?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之后再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得出初步答案,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向正确答案路线思考。理解恐龙飞上蓝天的具体过程,了解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体会科学家们漫长、艰辛的工作历程。对当代农村学生而言,恐龙是个稀少的话题,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不过讲解过程有点头重脚轻,恐龙飞上蓝天的过程分析不够细致,读的机会过少,还需要通过练习多加巩固。今后还需要多加强多读自悟的训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f706cc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