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文《师说》详细解析翻译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师说(韩愈)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通假字 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师】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⑧古之圣人:(的)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是乐师)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其】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断句)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之】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猜测,大概)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惑】 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道】 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的。)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焉】 ①则耻师焉:(他们) ②或师焉或否焉:(助词:不译)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⒍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⒎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被动句 1、不拘于时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或师焉,或否焉 (“否”后省“师”) 6 生乎吾前(者)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13097951e79b896902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