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秋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学生姓名 _ 刘 志 祥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1303 学习中心 四川叙永县教师进修 学校奥鹏学习中心 报名编号 T0783002102001303000001 专题教师姓名 高长山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5年 2 月 4 日 正文: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一、《离骚》命题之意与创作缘由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后世说法不一,据统计有66种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下几种说法:1、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2、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3、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二、全诗解析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到“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表现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到“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意彭城之谴责”。 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己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部分表现的是 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一部分表现的是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这部分描述的是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到“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这部分表现的是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己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容于世的强烈感情。 第八部分: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到“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诗尾声:“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三、主人公形象分析与评价 《离骚》中,诗人的形象光辉灿烂,有着气魄雄伟,血肉丰满,感情充沛的性格。他的理想高远,决心引导祖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是昏庸的君王,贪婪的党人,使他思想上产生了矛盾和斗争,曾经犹豫动摇过,可是他不忍坐视“民生之多艰”更不愿“竞周容以为度”,于是他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0a1d26f01dc281e43af0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