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化的组合性与现实功利性

时间:2023-05-07 23:56: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日本文化的组合性与现实功利性

[摘要]自古以来,日本不断吸收世界各个先进文化,从而形成其独有的组合文化。由于历史因素及日本之无常观,价值观,促使其文化独具现实功利性。导致日本多了竞争意识,少了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日本文化 组合文化 现实功利性

对于日本文化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20070606日的日本《朝日新闻》上刊载某氏言曰:「日本文化は優れた精神性と美しさを併せ持つ世界でまれな文化」(日本文化是兼具良好精神性和美感的世界上少有的文化)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学者则如是概括:日本文化为二重性文化、混合文化、混血文化、杂种文化、或合金文化。在本文作者看来混血,杂种含有贬义,混、混合类同搀杂,合金则从其性质而言,就其形式不如称之为:组合文化。而其民族独有的价值取向使其文化独具现实功利性的特征。



一、伸手获取并加以组合的文化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2-3世纪开始,岛国日本由于不断地吸收大陆先进文化,从而产生其农耕文化;与此同时,日本也掀开其有文字的历史。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日本直接吸收、运用中国汉字的形、音、义以记述其语言(体现为万叶假,书写其自我的历史文化(如仿照中国史籍,采用编年体正史体例,用中文写成的《日本书纪》。日本灵活地运用汉字这一工具,仿照,创制、演化出了日语的平假名、片假名以及日语汉字,进而形成了一套平假名、平假名、汉字并用和混用的独立的文字系统。到了隋唐,日本向中国派遣了遣隋使、遣唐使,大规模、有系统地吸收包括教育文学绘画等在内的中国先进文化,进行了大化革新。在移植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同时日本确立了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公元六世纪,度的佛教,通过中国大陆传入日本,并与中国的道教、儒教一并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极为初级的原始宗教--神道,使之逐渐成熟并体系化。至此之日本文化,诚如近代日本中国研究奠基人之一内藤湖南(1866-1934)所说:日本文化是东洋文化,中国文化的延长,是和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的。近代,日本转学西方,明治维新,兰学兴盛,日本大量地移植西洋的教育制度、近代产业、经济制度、文化思想,改革司法制度,创立近代科学1945年,二战败北,在美军监管下的日本则转而大量汲取美国文化,甚至全盘接纳美国式的生活方式。由上可见,日本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吸收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化,并将之与原有的组合继而延续。



二、组合文化的现实功利性特征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日本通过伸手、以拿来主义的手法,以日本民族所独具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截取世界上各个先进文化,从而形成了日本式的组合文化。与此同时,由于在为己所用的前提下,在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在日本




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岛国,多自然灾害)所造就的日本人的无常观,”“有别的影响下进行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利用,从而使得日本文化又独具特色。其最突出的特征即:现实功利性。



在日本,人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大多数宗教的影子,这似乎体现出日本文化的极大宽容性,可是,正如日本立教大学教授铃木范久曾说的:这种宽容是有前提、有条件的。好比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本农村,客人即使受到款待,但一看客人要住下来,主人的态度立刻就冷淡下来;当基督教的世界主义博爱主义与日本的国家主义忠孝主义相对立时,基督教反过来就成了邪宗门而受到严厉的排斥。宗教家的宽容颜面立即换成政治家的了。



同样,在吸取中国儒家等思想中,日本摒弃了中国的”“为先之底色,片面地强调从前到现在都是日本精神和原动力的武士道便充分体现日本这一选择。武士唯上方指令是从,对主君的忠诚近乎盲目。之所以如此,则基于主君所给予的恩惠武士崇尚的献身与武勇精神的本意在于换取主君的恩赏与名扬天下,由于武士的切腹本身带来极高的名誉,甚至导致在执行上逐渐浮滥。即使是些没啥道理的事情,或无赴死之理由、价值,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还是像飞蛾扑火般奔向死亡。在日本,无常观,以及人们以经济利益和情感需求构建起的主从、上下关系,使得日本人更坦然地面对死亡。死之于日本人并不可怕的,反是一种升华。战死可往生极乐世界,切腹自杀便足以赎罪。因此,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供于靖国神社,这些无不昭示着这一组合文化现实功利的一面。



三、现代社会中的日本文化

今天,随着社会发展,武士阶层虽已不复存在,人的自由度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在日本的各阶层,各角落,日本组合文化的现实功利性依旧体现着。企业替代了幕府、将军、大名,通过集团主义、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实现企业群体的目的。一个日本人,出生之后被带往神社,结婚之际走进教堂,死后又寻求佛的庇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可是正是那个时候,人们看到日本的青年把辛劳一生的日本老人称为:粗大垃圾;甚至提出:杀死这些已经没有作用的老人,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早期日本社会曾经存在的ば捨て的风俗,也联想到如今暄嚣尘上、不断夺人视线的校园欺凌事件。虽然日本二战后迅速地走出废墟,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物质文明,但是,为一个集团之私、一己之利,长期积累起来的思考方法——现实出发,见风使舵、随机应变几乎没有改变。为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元素根植于日本人的心理深处,近利求名的目标指向,促使日本人失去对生命的感受,也丧失了罪感。如同美国人本尼迪克在《菊与刀》中的描述,日本人有耻感而无罪感。即: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属耻感文化,而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属于罪感文化。前者的行为要靠外部的约束力来监督,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他人的态度。后者则主要依靠内省和反思,靠内心中的信仰原则来自我约束。



由于以目的达到为首要目标,没有了绝对的道德观念,唯有绝对的价值标准。因而,如此文化特性的国民,必然强调其群体的整体一致性,重视和谐,讲究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59a211ac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