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书本内外知识的结合

时间:2022-05-06 12:03: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语文课,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书本内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话,虽说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囿于教材狭窄的视野,产生语文堂单一、枯燥的感觉,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对学好语文却是至关重要的。魏书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速。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当然得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书本内的知识,拓展书本以外的知识,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

语文程度的提高,得力于课外尽管这话不完全正确,但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内移到课外,实在是语文老师的职责。实践证明,教师在立足书本的同时,努力的拓展书本以外的知识,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艾青的《黎明的通知》时,本人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给学生讲述诗人与反动黑暗势力抗争的铮铮铁骨。插入小故事:艾青原名蒋海澄,因极力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与内战,故不齿与之同姓,便取字的草字头,再在下面打一大“×”,成了,取笔名艾青。在期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填空中艾青的原名是 一题中,全班几乎没有人出错。其它《且界亭杂文》与当时鲁迅为躲避国民党迫害而不得不入租界写作,这一时期的作品编印成册时取二字各一半为名等趣文逸事,每到此际,学生眼里闪着求知的光芒,露出对知识最真切的期盼,而教学效果也是出人意料之好,学生记忆尤深。而在一堂新课开始时,我常常用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 来导入,它能在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我在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澳洲草原上,生活着一群鹿,开始草原上有狼,鹿经常被吃掉,人们为了保护鹿,把狼都杀死,结果病死的鹿反而比之前被狼吃掉的更多,后来人们又重新抓来了狼,这样少数的鹿被狼吃掉了,大部分的鹿都健康的在草原上奔跑。讲完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要引狼入草原?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通过讨论都明白了忧患能给人动力,促使人的生存发展这个道理,然后分析课文,学生兴致都很高昂,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主题理解特别深刻 课内教学要抓好,抓在点子上,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课内课外两手抓,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时,师生共同分析出课文的主题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时候,我马上布置了这样一个延伸练习: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 ,金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通过这个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特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开掘。因此,要教好语文就必须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入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抓住了课内一小块,放弃了课外一大快,那无疑是在沙上建塔,缺少坚实的基础,即使煞费苦心,终难见出成效。教师在教学时,决不能忘记课外这一重要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积极热心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我把我自己多年订阅及购买的各种书籍带到教室,在语文阅读课时发给他们,让他们专心阅读,平时,就把这些书放在讲台的抽屉里,允许他们课余随时去拿,并且可以带回家阅读。平时配合课堂教学,我还向他们推荐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名著,如学习《故乡》时推荐《呐喊》,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推荐《水浒传》,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开一些文学欣赏或讨论课,促使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开卷有益。


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课余剪报活动和办手抄报活动,举办朗诵会、演讲会和知识竞赛等。我还让学生搜集各种广告词,路边标语和告示,让学生讨论品味语言的优劣、得体。实践证明,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使他们逐渐领悟到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宝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b78142049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