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局限性3200字

时间:2023-02-09 00:34: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局限性3200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目前,该理论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但是,该理论在实践的应用中也有一定局限性,其原因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理论在转化成实践时会遇到一些阻力。 毕业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局限性

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于实施以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在热衷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赋予了知识、习和教育以新的内涵,但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现状是:宣传、倡导的多,具体实施的少,国内外皆然。为什么一种前景看好且初期实验已取得成功的教育模式却得不到有效实施呢?本文将探讨这一理论的缺陷并分析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的缺陷

1.知识的相对真理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客观世界是不能被人真实地反映的,人所认识的世界图像是按照人已有的认知图式,有目的地建构的,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所建构的经验世界,至于外部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根本无从知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图式,或不同的旧有经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建构方式与结果。没有一个世界比另一个世界更加真实,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哲学上看,这种观点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相同,而与科学精神是相悖的,也是与当代科学教育的目标相悖的。 2.如何评价知识的建构。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1]。如果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述,具有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法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那么是否还需要提出最适宜的目标?事实上,有谁能比建构者更好地评价知识的建构呢?这种评价标准的模糊甚至丧失,可能导致学生最终无法建构出清晰的意义,教学也只能流于形式。

3.何谓意义建构?意义建构主义将学习的实质理解为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促进这种意义建构。但这里的意义指什么,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观理解,还是指事物内在规律的客观体现。如果是前者,不同的学生会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产生种种不同的意义建构,那么这种意义建构有没有发展限度,如果有限度,这种限度应该如何把握?建构主义主张合作式学习,认为相互的讨论、协作有助于更全面、更丰富地理解知识,学生到底是为了共识还是为了独一无二的理解来进行意义建构呢?如果建构主义对的理解是后者,那么这与传统的反映论有何区别呢?我们又如何解释意义的内涵,对此作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界定呢?

4.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意义建构?建构主义一再强调知识只能基于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而成,否认传统课堂中的传递――接受式教学,但是否任何知识都需要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呢?对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是否还需要让学生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呢?如果处处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那么,如何保证教学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呢?其实,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具体经验的学习只是一种辅助或补充,如果过于强调


其中的一端,就会失之偏颇,而传统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可能正是处于这个平衡的两端。外,建构主义认为:既然科学科学家共同体共同建构的理论体系,所以学生的科学知识也必然是与教师谈判的结果。科学探索是前沿的东西,反映了最新的科学知识产生的曲折过程,但这些曲折不是必须要在今天的一个基础教育学科的课程里反映出来。来自于教学实践的研究也表明了目前的大部分高中生还不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的性质[2]。而且,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没有达到认识真理的相对性水平的时候,过分超前的科学教育是否会导致违背科学性的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不良思维习惯呢?因此,建构主义的错误正是在于把科学新理论的产生过程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性质相混淆。

5.在具体情景中建构的意义如何进行有效的迁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虽然有助于克服教育的空泛和脱离实际,但建构主义过分强调教学的具体与真实,而忽略了教学中抽象与概括的重要功能。实际上,教育者和认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个体在某一情境下获得独立于这一情境的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迁移,他就能在其他任何情境下应用这些知识技能[3]。与情境紧密相连的知识是刻板的,不利于知识的迁移,而且教学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具体。 2 该理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既然建构主义的模式前景看好,且初期的实验已获得成功,为什么它未能得到完全的实施呢?

1.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重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强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势必会在观念和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冲突和隔阂。在许多教育机构,建构主义理论仅仅是停留在谈论的层面上,而在实际中根本还没有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这种角色转换绝非易事,大多数教师过去耳濡目染的是传统的客观主义教育模式,新的建构主义教育模式对他们而言是相当陌生和缺乏直观经验的。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一个权威者或传递者的角色。对学生而言,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建构者,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传统观念中,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坐在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课,他们只需理解或记笔记即可,现在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者,对学习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控制权,使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此外,建构主义学习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缺乏唯一标准性,这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不确定感的增强。

2.教学实施的困难。在建构主义这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递知识给学生的权威人物变成了一个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处的高级伙伴。他们既要精通教学内容,又要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学习技巧:要想方设法设计或找到合适的、能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支架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熟悉转向陌生,从轻车熟路到不可预测,教师会感到紧张和不适应,这些都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和外界的阻力,想要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行绝非易事,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完全符合教学实际,这需要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去完善理论,也需要一线教师们不断去在教学中积累经验,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注释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1998224- 29.

[2]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3]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06- 1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429db114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