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

时间:2023-03-03 16:05: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田昌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毫米的认识。主要的内容有:毫米的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单位换算,毫米的估测和测量。

本节课作为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二年级长度单位的学习与三年级整个测量单元的学习的重要衔接点。基于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除了新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意使学生回忆并加深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以便为本单元后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如何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到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来,并很好地将新知识建构到原有图式中,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将成为本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测量的内容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进行学习 而我只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二年级长度单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和米,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估测意识,认识线段并会用刻度尺画和量线段的长度,但这些都仅限于整厘米或整米。

三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自制力和坚持性不强,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注意将直观描述与学生操作感知相结合,保证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小学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想象的目的性强,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能对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忆、加工等,这有助于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毫米并能进行毫米与厘米的换算。使学生建1毫米的长度观念。

2、能结合新知识与旧知识,解决包含米、厘米、毫米长度单位的问题,会用米、毫米、厘米进行测量和计算,会用刻度尺画出有厘米毫米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数学的兴趣。

基于我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问答法、研究法,具体方法的应用将在教学实施中体现。

本节课的教学只需要准备1020厘米长度的直尺即可,

五,教学过程

1,观察情景,回忆旧知识。

大家还记得二年级学的长度单位呢?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吧!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回忆二年级学到的内容(厘米、米,1=100厘米)。

2,参与活动,巩固旧知,感知新知。鼓励学生加入书本中的情景活动,大家想


不想和他们一样,也来量一量我们课本的长度呢?看看我们在测量中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并要求他们先估测再测量,根据小组成员数量,请若干个同学进行估测,若干个同学进行测量,一位同学进行记录,并派代表进行发言,完成表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到各个小组里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并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的地方,如将0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最左边,我还会请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他们在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活动最后完成表格,通过这个表格引出新知识,“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了,它的名字叫毫米。”

3,学习新知,掌握毫米观念。我会直接告诉学生我们的直尺中的一小格就是一毫米,并请学生数一数一厘米的长度里有几格,使学生学会1厘米=10毫米。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卡的厚度一般为一毫米,请学生量出一毫米厚的一沓纸,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使学生形成一毫米的长度的观念。再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以此加深毫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环节的最后,我会请学生再次回到我们开始的小组活动中来,再来测量书本的长度,并在小组中交流答案和体会。我还会请学生自己完成书中“做一做”的练习,抽取同学进行回答,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4,反复练习,结合新旧知识。在这一环节,我会开展 “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的小比赛、“算一算”,通过这些练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使学生加深新旧知识的学习。

5,本环节最后,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dfb3df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