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数学教学中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

时间:2022-04-17 20:32: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教学中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



近日,在讲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像往常一样,提出了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本来这只是一种启发式提问,谁知话音未落,突然冒出一个响亮的声音:“底乘以高。我顿时愣在那里,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油然而生。谜底已被揭开,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也被浇灭了。我意识到:不是这个学生太过唐突,直接说出了结论,而是其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想法——我已经知道结论了,很简单,没必要再费力用一节课去探究了。这说明不少同学已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中只需关注结果,对于推导结论的过程没必要去探究了。

实际上,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在老师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一,这与传统教学所形成的固有观念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大家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受体,教师“灌输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只需要记住老师讲的,至于形成结果的过程有时被忽略了,有时也是被老师生硬地讲出来。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有其自主性;其二,与评价体系有关。长期单一的评价标准,“唯分至上”,更加加剧了这种认识;其三,大家守着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愿做出尝试和改变。对老师来说,只关注“结果”课堂会变得简单,还可省下时间去做练习;而关注过程会增添许多无形的劳动,太操心费力,且效果不明显,毕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在“重结果,轻过程”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其弊端已经凸显出来。我们的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枯燥、机械的练习造成学生


创造力的缺失。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我们的学生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屡有斩获,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寥寥无几。

诚然,在数学教学中,结果非常重要,做题时要用到这些结论,但不少教师对结果看得过重,而对其推理过程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直接省略,更有甚者,让学生去背诵概念、结论,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消化不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师“教的简单”,“省事”学生似乎也不“费力”可是这样,学生往往“不仅低分,而且低能”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符的。

那么,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两者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都要重视,如同种庄稼,没有施肥、除草、灭虫,何谈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两者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大家知道,许多概念、公式、定理都是先哲们长期积累的知识财富,我们一定要掌握,传承下去,但同时,我们更应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推导方法,在课堂上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让学生“知”,而且要让他们“懂”,更要他们“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高分高能”的人才。

课堂上,当出现这个“小插曲”后,我给同学们讲到:“虽然有的同学预习后知道了结果,但仅知道结果是不够的,你们能不能像数学家一样去把它推导出来呢?实际上,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就能做到,大家尝试一下吧。”大家运用纸片等学具通过“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很快推导出了结论,大家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体会到了做学习的主人的乐趣。这样,既注重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又对结果进行


了强化,同学们不仅记住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而且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知识和能力”二者可以兼得,不可偏废任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e047b70b4c2e3f5627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