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净沙_秋思》

时间:2023-02-02 21:35: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5古代诗歌两首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学习用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寄寓于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的两个维度:视觉层面,情感层面。 1.学习用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寄寓于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品味作品的两个维度:视觉层面,情感层面。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了解背景: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 教师范读。2、学生互读。3、师生互评。



分块研读,内化提升:

板块一:对比体会,把握感情,学习抽象化为具体的写法

刚才我们一直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你们的感情是从小令的哪一句上悟到的?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强烈的思乡之情,到了“断肠”,伤心欲绝的程度。

我们刚刚学习的范仲淹的《苏幕遮》也是表现游子思乡的情感,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

明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两句都是表现乡愁的经典语句,两个句子带给人的感觉(语言风格)一样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讨论明确。 《天净沙秋思》:肝肠寸断,伤心欲绝。 《苏幕遮》:柔婉缠绵。

两个句子的抒情方式(艺术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明确。

明确:《天净沙秋思》直抒胸臆。

《苏幕遮》大胆想象,酒和泪的转化,用具体的酒、泪来层层深入表现思乡感情。喝酒,已见到相思之愁,然而,正如李白所言“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眼泪,把思乡之愁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达标检测:

背诵《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教师随笔



板块二:对比体会,意象并列,情景关系,明确作品的两个维度

过渡语句:是啊,乡愁是亘古不变话题。 1《苏幕遮》中,是怎样的景物触动了作者思乡的情结?学生回忆回答。

明确:秋高气爽,阳光明媚。

那么《天净沙秋思》中,触动作者情思的又是怎样的景物呢?学生


列举。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点明意象,进而展开分析这些景物。

这些景物中,承载着作者感情,这些景物就被称为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人的感受是否一致呢?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苍凉、伤感。

“小桥、流水、人家”——温馨。

引导学生注意到“断肠人在天涯”对于全诗意象协调的重要作用。 学生体会:没有情感句,前面意象所呈现的场景给人感受是否一致?

对比思索:为什么原作品中我们感觉这些带给人不一样感受到意象是协调的?

明确:是因为得到心理暗示,这首小令在抒游子思乡之情。具体句子“断肠人在天涯”

再对比引导思维:那么,如果去掉前面的景物句,只有后面的情感句,这种抒情的效果怎么样?

明确:如果没有前三句的写景,“断肠人”的“天涯”便会失去依据,文字就显得干瘪。

小结:《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情感的表达统一和谐;《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情与理的交融给了诗歌以永恒。所以我们的作品中要注意两个维度的结合:①视觉层面。②情感层面。

再深入挖掘:结合《天净沙秋思》《山行》思考①两个维度中只保留一个,会有怎样的效果?②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明确:只停留在视觉层面上,文章就流于肤浅,没有心灵的深度,文章经不起推敲。只有情感层面,情感也就失去了依据,文章就显得空洞。



板块三:和后面三首《天净沙》比较,体会作品的两个维度

学生读后面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

①同桌之间互读。②小组之间讨论。③师生之间交流。

明确:①马致远《秋思》注重两个维度,不仅精心选择若干视觉图景作为意象,而且进入了人的心灵,“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是全曲的诗眼,显出了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或较多地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②鲜明的感情特点,使得诗中一系列景物(并列意象)和诗中的情绪、情感特点巧妙结合,相辅相成。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③《秋思》写的是羁旅愁思,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巩固练习,拓展迁移:完成《基础训练》P42-44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357fcb383d049649b66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