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期末整理资料

时间:2022-06-19 09:1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三分损益法::我国最早的生律法,即确定乐音体系中各因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



2.变文:唐代佛教寺院中有一种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将深奥的佛教这里通俗,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

3:原始乐舞: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4:郑卫之音:实际上是“新乐”和女乐“的代名词,这是一种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歌舞与艺术形式。

5:燕乐大曲:又称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也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6减字谱:唐代曹柔”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

7:京韵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起源于河北中部保定,河间一带。它是“河间調”与“弟书”的合流,流行于京津地区。在演唱上,以京音带替河间方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吸收京剧和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所以称为“京韵大鼓”或“京音大鼓”。

8: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9:昆山腔:四大腔調之一,流行欲江苏昆山,来源于南戏与当地语言,音乐的结,经元末至正年间顾坚的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声腔。

10: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他声讨儒家阴雨日思想的。

11:八音分类法: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


的乐器分类方法。12:《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式著作,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1 声无哀乐论主要音乐美学思想:文中历数儒家将音乐社会功能政治化,说教化的倾向,提出了“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无系于声音。”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否定了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德作用。

2 法曲,唐代大型丝竹的演奏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特点:是一种村音乐,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演唱。唐大曲特点: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产物。

3 大乐署,监管雅乐和燕乐,还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合一的机构。

4 儒家代表思想:儒家提倡音乐和肯定音乐。墨家,墨子对于音乐持否定态度。忽视音乐对社会、人类具有不同功能。道家:老子否定人为的音乐,他的音乐是“大音希声”。

5:曲子是隋唐时期新兴的艺术歌曲,乐句长短不一,节奏活泼多样,比较接近口,填写的歌词也称作“长短句”。变文,多为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方式,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结合形式。

6:明清时期的“弹词”和“鼓词”,则以成为难,北方说唱音乐不同品种的划分标志,说明这一历史阶段黄河流域地区汉族与北方各少数名族杂处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音乐面貌,已经和长江流域保存的汉族传统音乐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7:乐府的产生是秦朝的功绩。除了采集民歌,加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意义:保存民间音乐,促成汉代民音乐繁荣,对其音乐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8:礼乐制度: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

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9: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相和歌的简明发展脉络:徒歌(清唱,无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1)汉代之滥觞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汉武帝时已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於朝廷”的局面。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

2)魏晋之传衍魏晋之际﹐相和歌有较大发展。后人称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3人对相和歌尤为喜爱﹐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这一时期的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6103c7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