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复习 1、音乐的起源、“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 2、“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2、鼓 3、謦 4、骨笛、骨哨 5、陶埙 6、籥 7、篪 8、铙 9、钟和曾侯乙墓编钟。 琴、瑟、筝和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 3、乐府的建立:汉统一中国之后的汉武帝时(公元前 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西汉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填写歌辞和改编、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等。 4、相和歌的概念:相和歌具有两种含义: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它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 5、相和大曲的概念:“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 6、“清商乐”: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7、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吹乐”。有黄门鼓吹、横吹、短箫铙歌三种形式。 8、词调歌曲:产生于隋唐时期的曲子,流传到宋代被称之为“宋词”,或“小唱”,在音乐上被称之为“词调”,成为宋代歌曲的主要形式。 9、白石道人歌曲:姜白石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现存有歌曲17首,古琴曲 1首(《古怨》)。这些作品情感比较真挚,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10、元曲:流行于宋代的词调,到元代时逐渐走向僵化,所以知识分子不得不再以民间曲子为源泉,重新寻找和吸取创作营养,在创作的实践中发展了这一形式。到元代时,文人所填写的曲子,被称为“散曲”。 1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明清小曲:“小曲”又称“俗曲”、“俚曲”和“时调”,是明、清时代一种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12、我国的“丝竹乐”有两种:一种叫“江南丝竹”;一种叫“广东丝竹”(亦称“广东音乐”)。 13、说唱音乐:是我国的一种以讲唱故事为主的音乐形式,带有很强的叙事性。 14、我国说唱音乐的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时期。隋代,民间已流行一种讲唱故事的“说话”、佛教寺院里的“变文”等。 15、戏曲: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16、宋杂剧: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 17南戏: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18、元杂剧: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故称之为“元杂剧”,也称之为“元曲”。 19、元杂剧著名的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20、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浙江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21、京剧的产生与发展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我国戏曲的形成的重要阶段是明清两代,而明清两代的重要戏曲腔调基本上是从民间小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a6aa9ac8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