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探索 【摘要】单亲家庭是个社会问题,也是学校、老师不得不面对,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脆弱,更敏感,更需要爱,也最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把更多的爱倾注在这些特殊的学生身上,燃亮他们的心中之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单亲子女 学习成绩 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家庭状况也出现了巨大变化。近年来,单亲家庭不断增加,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面对来自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家庭背景、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必然也是不同的,而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应该予以关注。因此,笔者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做一些探讨。 1 单亲家庭学生的类型及心理行为特征 1.1 单亲家庭学生呈现的几种类型。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离异或丧偶,孩子大多经历过父母整日吵闹、敌视、甚至大打出手的不安全家庭环境,或者经历了丧失亲人的重大打击,从小失去父爱或母爱,有的父母对待孩子要么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么把自己全部的爱心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这样的孩子分为:暴力倾向型、沉溺网吧型、性格内向型、神经质型、自暴自弃型等类型。 1.2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不同性格特点的单亲家庭的学生面对自己缺失的这份父爱或母爱的表现则有很大差异:有些压抑在内心,对遇到的挫折不能正确对待,从而变得越来越内向,甚至自闭;有些则存在逆反心理,用过激的行为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苦痛;有些则放纵自己,破罐子破摔,被一些抓住此弱点的人利用,养成错误的价值观,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2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2.1 自身因素。当前,在离异单亲家庭中,有近三分之二的离异家庭是在孩子成年以前破裂的,他们需要温馨的家庭,需要父母共同的关爱,但却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2.2 家庭因素。离异单亲家庭的不良家教方式也会诱发孩子形成心理障碍。有些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责任互相推诱,或交给祖父母抚养,父母的冷淡,使孩子感到被忽略、被遗弃,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冲动易怒的性格,情绪上极不稳定,对他人漠不关心。 2.3 学校因素。有些学校没有处理好“普通”和“特殊”的关系。单亲家庭的学 生由于家庭破裂,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对自己的家庭耿耿于怀,教师在和这些孩子进行交往时如过分重视突出他们或冷漠忽视他们,会给他们造成一种特殊的感觉,前者会让他们感觉受怜悯,后者则感觉受排斥,两种教育方式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2.4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离婚现象存在一些偏见,孩子也因此认为父母的离婚是见不得人的,认为是一种耻辱,唯恐他人说起,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不够宽容,一旦这些孩子在行为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主流文化很容易给单亲学生贴标签,用另类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他们,同时社会对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片面夸大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自卑心理。 3 利于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方式 3.1 呼唤自信心。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故而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孩子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3.2 矫正不良行为。对待错误处理方法一定要更谨慎,更科学。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作为班主任,必须给予思想、行为上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入歧途。 3.3 从思维方式上给予正确引导。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多认识上的偏差和不合理的观念。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往往带有绝对化、概括化、片面化的特点,所以,教师应首先帮助他们找出这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与错误观念,让他们重新建立正确的观念。这不但有助于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对其他单亲学生也有积极影响。 3.4 鼓励单亲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像运动会、打扫卫生、演讲比赛等集体活动,要优先安排单亲学生参加,并且要给他们充足的活动空间和表现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3.5争取家长和其他学生的配合,合力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在现代教育格局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中已有欠缺,除了其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大胆地交朋友,参加集体的各类活动,大胆地与同伴、朋友交心外,作为学校和老师,更要对这些单亲的孩子要有爱心、信心、耐心,用爱去点燃他们心中的理想之灯、自信之灯、自尊之灯。 4 结语 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首先是优良人格的培养与教育,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单亲学生是一个很值得人同情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很难教育的一个群体。如果采取的方式不当,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激发他 们的逆反心理,更加难以教育。所以说,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对这部分学生都要高度重视,想方设法使他们健康成长,这不仅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 陆素琴.儿童个性特征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 学报,2002(04) 2 雷玉洁.离异家庭儿童行为及学习成绩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 医学科学,2001(05) 3 杨长平.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大学,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f4db1b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