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听课随感(4)探究的一英里,到底挖哪里

时间:2022-04-29 16:30: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德听课随感(4

探究的一英里,到底挖哪里

我们经常会用一英尺宽,一英里深来形容切口小,探究精的科学教学环节。但这个小小的切口应该为哪个教学环节而开,这深深的一英里应该为哪个教学环节而挖,我觉得虽然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但也一定会有章可循。那种对目标的达成起重要作用的,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好训练价值的,对他们的理解与掌握造成阻碍和困难的,对后续的教学与学习能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教学内容,我们的确要舍得花工夫,精雕细刻。但对于一些学生有充分的前概念支撑的,有深挖的潜力但无研究的价值的,知识涉及的面宽泛但知识点浅显的教学内容,我觉得如果也来个细嚼慢咽就有失偏颇了。所以在听了《像火箭那样驱动

小车》一课后,我觉得执教老师把这个深挖的切口开错了地方。我们先来看看我的听课记录:

1020 上课开始,看火箭发射视频,教师用长气球模拟火箭发射,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1026 活动一:给气球充气,然后放手,让气球向各个方向飞出去。体会和理解气球飞行的方向与

气流吹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1034 活动二:感受气球反冲力。给气球充气,一生拿住气球,另一生把手放在气球出气口,感受

气流的冲力。然后交换体验,反馈交流;

1046 活动三:什么时候感受到气球上升和气流冲下来的力的?没有放气和放完气时还有力给你的

感受吗?

1050 小结和定义冲力与反冲力(学生难以表达) 1055 再看火箭发射视频,解释火箭发射原理。 1100 教师组装小车,演示用气球推动小车前进。

1104 上课结束

至此,我不禁在想,胡老师究竟想带给学生什么。如果按课题来分析,《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那么这节课只完成了一半,而且是表示状态的一半,完成了像火箭那样,真正的主角——“驱动小车还没有出现。再翻开组委会提供给我们的教案资料,发现胡老师的教案里有研究小车的环节,里面包含了让学生看教师的演示后,假设怎样才能使气球小车行驶得更快、更远,然后实验验证,还有扩展思维——还能用哪些方法来启动小车?如果把这些环节都一一展开,那么我觉得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胡老师为什么把学生玩气球,体会冲力与反冲力作为重中之重,用去课堂教学的35分钟呢?我不解。是不是深挖了冲力与反冲力的研究,反而让学生陷入了这个一英里深的探究的泥潭,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耽误了后续

的教学呢?我猜测。

上过教科版五下年级科学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老师都知道该单元的前3是要了解重力《我们的小缆车》)、弹力(《用橡皮筋做动力》)和反冲力(《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并用这些力的作用来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我们要注意的是,进行这样的研究,是在实际的条件下,而不是在理论的背景中。也就是说,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体会力的类型与作用,及其调节力大小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研究透了力的组成、大小、方向、平衡等因素以后,再来利用力来驱动小


车。所以我觉得,关于《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的教学设计,重点应该落在驱动小车和对小车运动的深入思考与探究。理解冲力与反冲力的作用当然是前提,但过了火,就会着了火,殃及后续的探究。如果我模仿这节课的教法,我会大量缩短前面玩气球的环节,而深入挖掘对小车运动的再思考。把探究的一英里挖在这里,不仅有利于对前面两课关于小车运动形式的研究有很好的总结与回顾作用,更能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思考让静止的物体运动和让运动的物体静止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让小车运动得更快?可以常尝试把小车运动上升到物体运动,把具有具体指向的力——垫片的重力、拉力,牛皮筋的弹力

和气流的反冲力的作用上升到抽象的力的概念。所以我这样安排教学:

1、引用胡老师的开头部分——上课开始,看火箭发射视频,教师用长气球模拟火箭发射,引出下面

的探究活动;(安排3分钟)

2、调换活动一与二的顺序——活动一:用手感觉冲力与反冲力。给气球充气,一生拿住气球,另一生把手放在气球出气口,感受气流的冲力。然后交换体验,反馈交流;(安排4分钟) 3 活动二:体会反冲力的作用与方向。给气球充气,然后放手,让气球向各个方向飞出去。体会

和理解气球飞行的方向与气流吹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安排5分钟)

4 引用胡老师的教学环节——教师组装小车,演示用气球推动小车前进。(安排3分钟) 5、挖掘一英里——引用胡老师未来得及教学但在教案中有安排的环节——学生假设:怎样才能使气

球小车行驶得更快、更远?学生组装小车,验证;(安排20分钟)

7、拓展教学,提升认知。(安排5分钟)

①不管是采用铁垫片、橡皮筋、气球、推拉、电动机、风力、斜面等何种方法,小结要使小车运动

起来,需要力的作用;

②推论和实验要使小车静止,也必须对小车加力;

③把具体的小车推广为物体

④如果要让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唯一原因,让小学生感受力的作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与情境,不能像高中物理一样来纯粹研究力的组成、方向、大小与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适时而合理地把力的形式与大小通过小车运动的形式进行体现和放大,有利于学生感受与理解,并融合在他们的动手过程之中,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不能把研究冲力与反冲力跟研究小车割裂开来,想让学生充分研究透了前者再来为研究后者服务,是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的,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永远是小学科学探究的基本

法则。

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强调的教学重点各异,当然会有不同的见解,同课异构,是教学研究的最好形式,但我希望自己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低矮的

还要有俊俏挺拔的

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科学教学(其他教育教学也一样)来说,不识教育的庐山,不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是远在山外也,希望自己不要永远都是门外汉。


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当然我对《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的观点只是一种模糊的、浅

显的、宽泛的认识。只知道只在此山中,而其中的精义,却是云深不知处了。

所以我只能有诗再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be9d32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