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练习

时间:2023-02-16 21:5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



编者选题表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角度

《马关条约》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义和团对清廷的警惕 综合

题号 1 2 3 4 5 6 7

一、选择题

1.(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C “新约”是指《马关条约》,“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指的是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输此巨款”指赔款两亿两白银,“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设工厂,方便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结束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A项错误;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是《南京条约》,B项错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沙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

3.(2017·湖北四地七校联盟联考)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D 从材料中的“清王朝”“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正确。

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


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解析:C 根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体现不出清政府对列强条约的全面回绝,只是体现出了其对待条约的态度,A项错误;清政府遵守条约并不能说明其卖国立场,B项错误;由对条约的不遵守到最终恪守条约,体现出了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

5.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的观点( )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 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 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解析:D 材料中只评价“义和团事件”,没有涉及八国联军,A项错误;抹杀了愚昧性,与材料中“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没有涉及清朝政府的反动性,C项错误;材料中“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简直匪夷所思”强调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忽略了爱国性,D项正确。

6.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解析:B 结合题意可知攻陷涿州前后义和团“对铁路、电线杆”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清军的进剿”,由此可知义和团对清政府有所防范,并未完全放松警惕,B项正确。破坏铁路、电线杆客观上排斥了外来文明,A项错误,排除;防范不能等同于转移,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动手破坏铁路不能表明是否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D项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7·河南郑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2,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8,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以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befe8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