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为真正的学习及其过程

时间:2023-02-23 08:2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何为真正的学习及其过程

作者:万媛

来源:《广东蚕业》 2016年第5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新时期的学习观,全民终身学习观也贯穿于教育实施过程中,但真正的学习并不等同于教育。一个人的学习效果如何,不仅仅在于个人先天的智商如何,而且依赖于每个人后期的学习方法。文章将从何为真正的学习及其过程两方面浅谈对于学习的见解。

关键词 学习;准备;过程;应用;规划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205(2016)05-44-04

学习不仅仅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学习也更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该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何为真正的学习,它又有怎样的一个过程?

1 何为真正的学习

1.1 真正的学习不是封闭、被动,而是开放、主动

学习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自己感觉舒服的领域,被动的接受知识,犹如没有思想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就得拥有开放的心态,去接收、学习不同的思想观点,加以批判的继承,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并且不断突破,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挑战。当然,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天赋、气质喜好不一,因此面对不同的学习境遇应加以适当的选择,找到合适的方法,以便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2 真正的学习不是功利性,而是不断完善自身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带有一颗功利心去学习,而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身,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陈寅恪先生,他就读过柏林大学,哈佛大学等政治学校,在这些著名学府,他皆以天才闻名,但从未获得过一个学位。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1909年,陈寅恪先生自复旦公学毕业后,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西洋游学之旅,不为文凭只求学问的他,知某大学有可以学习者,则前往学习,学成又前往另一大学。故游学16载虽未得一文凭,却掌握了梵文、巴利文等十几种语言,学问贯通中西、融汇古今,深不可测!

1.3 真正的学习不仅是死记硬背,还需要不断地练习,将所学的科学方法融会与自身

死记硬背只是为学习者学习知识奠定一个学习的知识性基础,以便后期的学习活动开展,更加升华自己学到的知识。将自己习到知识的科学方法加以练习最终融会贯通,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近年来,以中央卫视的汉字拼写大赛以及浙江卫视的最强大脑为代表,中国电视节目兴起一股“脑力风”,那些电视上的拼写高手及记忆大师的表现让大众叹为观止,在羡慕及赞叹之余,甚至有人开始抱怨自己的脑力技不如人...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魏坤琳老师发表博


文:“观众的误解,我需要澄清一下——最强大脑选的“绝不是”大脑天生就和常人不同的,“绝不是”不需要训练就是天才。没人有不训练就是天才。相反,在一定天赋基础上,拼命训练才可能有天才般的表现。比如,台上记忆高手的大脑结构和普通人的基本没有差别,他们后天大量的记忆训练才是成功秘诀。”由此可见,所谓的“脑力天才”也是将其科学方法不断加以练习得来的。

1.4 真正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智慧的生成

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师徒关系被传为佳话。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柏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他曾作诗这样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无处寻觅!”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不畏权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虽然他很尊重他的老师,但他不为感情所困,坚持真理,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这很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责:亚里士多德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 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

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和规划两个环节:

①了解

了解大致包括标准和内容两个方面。标准,一般来讲,主要指读者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一方面你得对你所读的书籍感兴趣,否则你能读懂但很容易中途放弃;另一方面,你得有能力驾驭你所读的书籍内容,虽然你对其十分感兴趣,但是无法真正掌握。内容,一般来说,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比如查看书籍的封面、阅读书籍的前言和后记,查阅书籍的目录)基本知晓书籍的大致内容。有了这些,在结合之前的标准,综合后的我们大致可以下个判断:这本书值得我读吗?如果不值得,我们应果断放下;如果值得,我们就要有个规划。其实,这就好比拼图游戏,我们一般都会先查看拼图的规则及结果,然后具体规划我们的操作。

②规划

规划大致包括目标和计划两个方面。有目标的读书比较容易激发动机,有计划的读书比较容易循序渐进。从目标来看,读书的初级目标可以概括为“What、Why、How”,即读完后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作者讲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讲这些?作者怎样表达这些?读者做到这三点,读书可以视为“及格”,但不能称为“优秀”。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读书的高级目标是我们的“收获和困惑”,即:读完这本书后,你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此外,你有些哪些问题没弄清,甚至与作者的观点相悖?如果我们能够以此为目标,其不单可以使我们更为主动地参与读书,更重要的是还能带动我们的创造性,以及进一步拓展阅读的欲望。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目标明确后,我们需要一个较为完整的计划。计划是个人的,因此没有定法,需要“量力而行”,需要“不懈坚持”。

2.2 学习阶段

学习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实质阶段。一般我们认为的学习不是读就是背,其实学习阶段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学习阶段可分为识别与吸收、融合以及存储与提取三个环节。首先识别与吸收,细细分析读书过程,其实我们能够阅读的前提是对阅读文字的充分掌握,只有在掌握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正常阅读。如果这一前提不是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将自己所见的文


字信息吸收到大脑。从识别到吸收,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阅读。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识别与吸收的速度加快,是否我们的阅读速度就可以加快,是否我们的学习效率就可以提高呢?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信息吸收到大脑后,我们的大脑就可以开始工作,这一过程称为融合,其包括外部融合和内部融合。所谓外部融合,是指新的知识内容自身间的化学反应,比如一本书的前一部分与正在阅读部分的关系;所谓内部融合,是指新的知识与大脑内部已有知识的化学应,比如正在学的几何与之前所学代数的关系。实际上,这一内在思维的外显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做的事情“做笔记”。进一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以字句、数字及逻辑为基础的书写成为信息收集、思想表达的主要途径,并且我们大多认为:书写是学习、分析和传递信息唯一正确的工具。然而如果这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在学习、记忆及创造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呢?合理的解释有很多(如环境不适、内容不合),但最重要的或许是:我们的表达方式远不止于此!信息经过加工后最终会存储在大脑中,在需要的时候会被提取出来,这一过程称为存储与提取。我们中不少人总说自己的记忆不够好,由此研究信息如何高效存取(记)和提取(忆)显得十分必要。总的来说,学习过程好比吃饭,我们会选择自己喜爱或需要的食物吃到肚子里(识别与吸收),然后在胃里对食物进行消化(融合),最后通过肠道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存储到身体并在我们需要时转化成相应能量(存储与提取)。

2.3 应用阶段

我们经常说学以致用,但细细想来:学到的东西真的都能够马上“用”吗?因为,我们所指的用,主要意思为“实用”。比如,驾照拿到后就可以上路开车,按照菜谱准备食材就可以开始烹饪…但学了哲学的人又该怎么实用呢?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做到立即实用,最恰当的应用或许是“分享”。其实,将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分享给别人是“助人助己”的:一方面,别人需要这方面知识,但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无法获得,你其实是在帮助他们——笔者在想,学校经常举办各种德育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目的主要在于让参与者懂得感恩、助人为乐,有时候这是一种“非凡之善”(至少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精力),然而身边却有一种“举手之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分享;另一方面,将所学的新知识分享给他人,自己会不由自觉地认真起来,会进一步思考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如何表达给对方最好。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谛,同时分享者也能充分体验“老师”的角色。由此观之,我们大多数的知识(包括所见所闻)是无法立即“实用”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更多的或许是“分享”。

总之,真正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又一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如何更加有意义的学习,让学习更加的有效率,在于我们是否领悟到真正学习的内涵,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将学习的三个阶段把握好,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论学生自主性[J].教育研究,2013(12).

[2]唐荣德.学生学习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赫根汉.学习理论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乔斯·B.阿什福德(JoseB.Ashford),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CraigWinstonLeCroy),凯西·L.洛蒂(KathyL.Lortie).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08211c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