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文本解读 《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又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有些事真成心思!若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若是肯动脑筋,看来不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着问题,咱们要认真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个擅长试探的好小孩。”等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除此之外,还有《玲玲的画》、《寓言两那么》、《丑小鸭》。《蜜蜂引路》偏重表达“碰着问题,咱们要认真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个主题,启发教育小孩做个擅长试探的好小孩。 一、解读课标和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关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指标第二条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适合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法进行指导和教学;而其他各段要求读正确、流利即可。一、二年级的侧重应该是字词的教学和积累。本课要求认读6个生字,会写达9个之多。生字词的教学可以采取随课文学习,即帮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之后,将要求会写的生字适当地提出来进行字理分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该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的。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帮助自己找到养蜂的人。旨在告诉学生“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并接受这样的教育?主要通过反复朗读课文重点段落——第3自然段的办法来体会。如何让孩子百读而不厌?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训练方式。比如第一遍朗读后要求用一句话说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帮助自己找到养蜂的人;第二遍朗读后可以让学生把这段话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填空训练——“列宁一边走一边( ),( )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他( ),只见那些密蜂采了蜜就( )附近的一个( ),园子旁边有一所( )。列宁走到哪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 )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再读课文后就要每句每句的读,边读边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列宁是个细心观察事物,遇事喜欢动脑筋的人”。 二、解读人物和背景 (一)文中的人物——列宁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1923)。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b81fdb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