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时间:2022-04-11 17:29: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以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肢体语言,记载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它和酒一样,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传统舞蹈主要表现在劳动、祭祀、节日、婚庆等方面,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情感丰富,表现力强。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彝族传统舞蹈的保存、继承、保护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旨在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多彩绚丽的民风民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 彝族舞蹈 铃铛舞 撒麻舞 酒礼舞 阿西里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世界舞蹈百花园中一朵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彝族人民历来酷爱歌舞,舞蹈形式多样,舞姿奔放,情绪活泼,节奏欢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彝族聚居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保留了大量原始舞蹈的成份,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西里西》《铃铛舞》《酒礼舞》《撤麻舞》《燕麦舞》等。这些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脚、踏脚、跺脚为主,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简单、形象、直接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

一、珠市彝族乡简介

珠市彝族乡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2400米。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与六盘水市中心相离60公里,西接威宁县,东与兴发乡、雉街乡相邻。全乡总面积160.02平方公里,18个村77个村民组,总户数4594户,总人口20979人,其中彝族11956人,占总人口的57%。珠市彝族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贵州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之一,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歌舞、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青年男女对歌场地)等最为典型,所以,珠市一直有贵州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环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们三五户自成一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远,很少受现代文明的濡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在这里却活化石般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独特的“阿西里西”文化。



二、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又称“跳脚”,彝语叫“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合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县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没有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作间隙的吹奏。古代,铃铛舞是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


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同时也用铃声来控制舞步。随后,铃铛舞由表现战争状况的舞蹈演变为安抚战死战士的灵魂和慰藉死者的祭祀告别舞蹈。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舞蹈开始时,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手持铃铛,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舞蹈以鼓声和铃铛声为主节拍,辅以整齐有力的叫喝声,力度轻重不一,节奏快慢交错。铃铛舞里面的很多高难度动作,翩若惊鸿,舞如蛟龙,震慑人心。

铃铛舞与彝族其他舞蹈最为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在舞蹈中,静态造型多,动态造型少,下动作多,手臂造型少,且刚劲有力。跳铃铛舞时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男女精妙的组合使原始粗犷的“恳合呗”更加绚丽多姿。

三、撒麻舞

撒麻舞,彝语叫“木书暑”,是彝族传统的劳动舞蹈之一。该舞没有乐器伴奏,表演时舞者唱着《撒麻歌》,用优美的舞步和悦耳的歌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从开垦麻地到织布缝衣的艰辛过程。该舞蹈叙事性强,故事完整,情节细腻逼真,画面感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撒麻舞是彝族人民将撒麻、薅麻、砍麻、泡麻、剥麻、绩麻、纺线、织布、量布、剪裁制衣等动作通过舞蹈的方式惟妙惟肖、流畅自然地进行表达,从整地撒麻籽、割麻到染麻、纺线、织衣等一系列动作将欢快的生活劳动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眼前,表达了彝族同胞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丰收的美好愿望。

撒麻舞是彝族婚礼上常跳的舞蹈之一,表达了父母希望女儿出嫁后要发扬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愿望。在婚礼之夜,接亲客人来了后,新娘和女伴们与前来接亲的小伙子们对歌挑战,盘根究底,你应我合。唱得兴起后,姑娘们就包好纱帕,戴上首饰,穿上镶着花边的长衫,唱起撒麻歌,跳起撒麻舞,温馨快乐,充满青春活力。

四、酒礼舞

酒礼舞是彝族传统舞蹈,彝语叫“阿署恳”,在乌撒地区流行范围甚广,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环境和支系的不同,各地酒礼舞的调式、调性舞蹈表现各有差异,表演者的支系也不相同。从性别上看,酒礼舞,一种是由女性跳,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另一种是男性青年跳,舞蹈的基本动作是模拟“锄土劳动”的姿态,即以腰为轴心,上步弯腰,踏地,回步,端腿直立,手足上下合拍,一起一伏,自然舞动。

在珠市彝族乡,酒礼舞主要由女性演跳。女舞蹈者列成长龙阵,逆时针方向边舞边歌,缓缓踏步而行。歌词内容丰富,有赞美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姑娘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有祝愿姑娘生活幸福的。人们唱一排歌,跳一阵舞,饮几杯酒,辗转轮回,时起时伏,歌、舞、酒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场面十分隆重。直至通宵达旦,酒礼婆唱“鼠果者”(收尾歌),酒礼方始告终。

五、阿西里西

“阿西里西”是彝族语言,其意思是“我们的好朋友”。彝族民歌《阿西里西》发源于贵州毕节地区赫章县一带,是一首边做游戏边唱歌、边跳舞的快乐歌曲,歌词含义极其简单,大意是“我们都是朋友,大家一起做游戏一起来跳舞”。阿西里西舞蹈是随着名曲《阿


西里西》产生的,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步法上。舞蹈时,大家通常都是手拉着手,唱着《阿西里西》,逆时针边唱边跳边转圈。舞蹈多使用踏步、踢腿、撩腿、勾腿、甩手、抬手等简单的动作,把歌曲《阿西里西》欢快、轻松的内容用舞蹈表现出来。表现了快乐彝乡喜爱交往、喜爱朋友、喜爱游戏、喜爱跳舞的快乐天性,表达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结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其是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之中,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这是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利用的宝贵人文资源。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是少数民族在新世纪的一种新的发展实践,民族传统文化无可置疑地成为各个少数民族实现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必然立足的现实土壤。审视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看到其作为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的社会历史基础和价值所在。只有大力保护与弘扬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才会得以维系,各民族智慧创造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我们要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重视对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扬与保护,使其顺应着社会发展得以传承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c051197375a417876f8f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