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作文

时间:2022-11-21 02:17: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登鹳雀楼》作文

《登鹳雀楼》作文篇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登鹳雀楼》作文篇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早就熟背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今天,我总算是有幸亲眼目睹了!

真不愧为四大名楼之首!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雄伟,高大。

导游阿姨说,鹳雀楼总高73.9米,其中,光基座就有16.5米呢!总面积竟达33206平方米!楼身面宽7间,进深5间,外观3层,可利用空间为6层,形成了“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是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刚刚下车,天空便下起了蒙蒙细雨,圆润的雨珠顺着刚刚萌芽的柳叶滑了下来,柔柔的滴落在芬芳的草地中。远远望去,高大的鹳雀楼矗立在绿色的国度之中,周围有好多景观树,让园艺工人那双灵巧的手修剪成许多美丽的图腾,给那被丝丝浓雾包裹住的人间凌霄殿增添了几点神秘色彩。

在鹳雀楼前,有一块不算大的广场,上面铺满了一立方分米的彩色小方砖,一层一层向外铺开,像一朵美丽的雏菊,在雨中傲然怒放。别看它不大,可奇妙得很!只要站在上面拍拍手或者跺跺脚,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鹳雀的叫声,记录了鹳雀的生长过程,及它们生老病死的不同声音,很是有趣。

人常说,在鹳雀楼顶鸟瞰能看到黄河美景,我一路跑上楼顶——真高呀!我这不常运动的人呀!被累得气喘吁吁~~~终于到了呀!我猛地眼前一亮:好美——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更加暗淡,黄河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好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画面! 鹳雀楼果然名不虚传呀!

《登鹳雀楼》作文篇三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c1bafd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