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该怎么教和学 ——读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所感 文言文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对于文言文,我们知之甚少,谈不上有多少积淀;文言文枯涩难懂,很难激发我们的兴趣;文言文形式呆板,我们在教学时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自从读了王荣生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少对于文言文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方向了。 要想弄清文言文该怎么教和学,首先要弄清文言文是什么。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那么文言文教什么呢?我认为应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二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三是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接下来,说说文言文如何学的问题。文言文的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是读通。朱熹在《熟读精思》一文中写道: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读顺,首先要读懂注释,包括字音和字义。在读注释的基础上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切不可生搬硬套,要把文章读通读透。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五遍。读读背背本来就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例如学习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你一直读你就会发现,文章的内容一遍比一遍更跃然纸上,渐渐地这篇文章的所有精华便深入你的思想和骨髓。二是读懂。读懂要学会整体感知,即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要把握好这一点,就要学会把握关键词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就要重点把握这一句: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由这一句引发开来,才知道王戎并非全然不动,他一直在动脑思考。诸儿虽然竞走,但却是不假思索,盲目行动。两者一对比,才知道王戎之智。三是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涵泳就是要切己体察,慢慢体会。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在《报任安书》一文的学习就要围绕司马迁本人的遭遇,与作者对话,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够理解司马迁的忍辱负重: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还有一种方法是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如《两小儿辩日》要抓住辨之关键,而不在于谁对谁错。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两个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一个是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的大小变化,一个是从触觉的教学从冷热变化感受太阳的远近。文章之精髓在于学无止境,既要勇于思考敢于质疑,又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文言文的学习如穿越沙漠一样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一定可以找到这片沙漠之中的绿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f5ff90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