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节 示 范课 引 发 的 感 触 数学教学中的举一反三? 余萍 在学校骨干教师示范课上,我执教了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中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一课,我认真的准备着,精心的设计每个环节,但授课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刹一看教学环节到位,思路清晰,实则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尤其在最后我突发奇想的让学生自编类似的应用题,本想让此处举一反三成为本节课的亮点,没想到弄巧成拙,当我提出这个要求后,学生霎时成了纹丝不动的“兵马俑“,一时间我慌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学生之所以这样,责任在于教师。因为学生尚未理解“一“又怎么会反三?那么何为教学中的举一反三呢?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将“一“给学生讲述清楚,学生在充分理解这里的”一“之后,才会举一,进而有可能举三,再而才有可能举一反一,最终达到举一反三,在这里用“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且不可操之过急。那么何为“一”呢?说白了,这里的”一”说的就是教学方法,我们经常说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方法掌握后能够正确运用,这才达到所说的“一”。如在这节课中,学生根据情景图:小雪、小磊、小华的作业评比情况,提出:小雪比小磊多得了几多红花?学生观察情境图,进而发现从小雪中减掉小雪和小磊同样多(小磊的花数)就是多出来的部分,用减法计算;那么小磊不小雪少得几多红花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小雪比小磊多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小磊比小雪少得部分,也用减法计算。继而学生观察两数相减都是用大数减小数,这时教师再加以总结:两数比多少,先把大数找,大数减小数,多几少几就知道。此时学生明白了求一个多几和少几都是用减法来计算的算理。教师在此处将方法清除明了的给学生讲清,那么当教师提出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水到渠成,正确率定会很高的。当学生方法逐步灵活起来,那么教师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那么何为反三?汉语词语的解释为: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学生在充分掌握教学方法后,自然而然的会类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有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意识。再去编类似的应用题自然不在话下。这样反三的目的就达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1d77a0b8f67c1cfbd6b8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