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导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殖民还是开拓--------关于日本移民中国东北研究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日本移民中国东北的文章,用以解析伪满时期那段特别历史的其中一面,但由于众多原因,直到现在才得以实现。 历史人类学,不管是作为历史学化的人类学还是人类学化的历史学,它都为研究人类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类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或者一个视角。本文就是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对日本移民中国东北加以全方位的论述分析,重塑那段人类历史中一个小群体的历史形象或者还原那一部分群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历史。 日本移民,这个敏感词汇牵动的是一段悲伤屈辱的历史,而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另一个特殊词汇抑或群体,则因其本身地位身份的特殊性,长久以来并未形成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且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段记忆正逐渐从人们的脑海中淡却遗忘,成为一片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日本开拓团,作为日本对华整体移民的一部分——就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而言无关痛痒,相反,它在中日战争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到中日战争,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便是八年抗战,而论及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大家势必会联想到“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的那些烧杀抢掠,殊不知,日本移民(开拓团)作为一种特殊的殖民势力,也是日本对华侵略的一种政策和方式。 日本对华,主要是针对中国东北移民,始于日俄战争之后,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40年间,日本分三个阶段向中国东北移民共计160万人以上,其中农业移民(开拓团)即达32万余人。 移民侵略是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手段,为统治和掠夺殖民地而采取的除武装侵略外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移民侵略看起来并不像带血刺刀的武装侵略那样野蛮残暴令人闻风丧胆、惊心动魄,但它却比武装侵略更为阴险毒辣”。日本帝国主义用移民侵略来壮大在华民族人口实力,妄图实现民族同化,以建立起坚实的殖民统治基础,为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侵略服务。 以往,有学者特别是日本右翼分子,声称日本移民中国东北是基于开发改造满洲的意图并起了突出的作用。那么事实究竟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溯流而上,去还原历史,找寻问题的真实答案。 以1905年日本第一个移民农村“爱川村”的设立为滥觞,日本开始了对华政策移民,移民中国东北人数逐年递增,并逐渐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对中国移民呢?三个方面: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解决日本国内的“农村问题”和“人口压力”、推行“大陆政策”,我想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综合日本国力考虑,日本政府才作出了移民中国东北的不二选择。 第一, 针对加强对中国东北统治的需要。 自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对近在咫尺、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 更是垂涎三尺。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在东北的实力大增,九一八事变以后更是极力扶植清废帝溥仪成立了丧权辱国、天下笑谈的伪满洲国。日本虽然牢牢控制了它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各个方面,但日本的入侵及其残暴统治激起我国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日本政府妄图通过移民来改变满洲人口结构,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 从理论和现实来看,日本移民在加强殖民统治方面确实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移民可以作为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主义的象征,母国人民永久性的移住定居,即意味着统治权限的延长,有宣布领土所有权以及征服他国的意义。大量母国人口的涌入,将改变殖民的人口结构,扩大其统治基础。 其次,大量移入本国农民,可以形成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壮大在被统治地区的实力,而蓬勃发展、风起云涌的抗日武装斗争,使单纯依靠军事镇压屡遭失败的日本侵略者认识到必须加快移民以配合关东军镇压我国人民的反满抗日斗争,起到提供物资来源、强化国防力量的双重作用。 再者,通过移入大量本国人民,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加强移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极力同化我国东北人民,推行摧残民族文化意识的政策,实行奴化教育,以最终达到融合与同化的目标。 第二, 解决“农村问题”与“人口压力”的需要。 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其人口压力相当沉重。至大正时期的1913年,其人口总量已达52911800人,随着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日本人口密度也在迅速上升,据1925年的调查,日本的人口密度为2417人/平方千米,仅次于荷兰的3247人/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明治至明仁时的日本户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成为农村日益穷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农民运动不断。1873年,日本实行“地租改正”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自耕农快速沦为佃农,农民要求减轻地租,农民运动四起。明治后半期,,佃农与地主矛盾越来深,两者对立严重。“人口压力”与农村问题迫使日本政府寻求解决人口问题与农民困境的对策。福泽谕吉、中江兆民、福田孝平等思想家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均主张以移民解除当时日本经济社会危机。 此外,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日本,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高达13%~20%,而且在日本农村情况比城市更为严重。自一战后就一直处在萧条状态的农村,受经济危机牵连,大批企业的破产,就业萎缩,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农民运动的次数激增。 种人口过剩问题和贫困问题在农村同时爆发,形成了日本深刻的社会矛盾,为了缓和危机,转移国内注意力,解决国内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日本殖民主义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和向海外移民。 第三,推行“大陆政策”的需要。 明治维新后强盛起来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他们很早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而由于地缘政治,朝鲜注定首当其冲。日本先后通过《江华条约》、《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完成“大陆政策”的第一步。1905年,日俄签订践踏中国主权的《朴茨茅斯条》,开始在中国东北立足,并继续推行其对外政策的基本战略目标即占有我国东北三省再加上内蒙古东部热河省。 为推进“大陆政策”的实行,防御俄国势力的随时反扑、巩固日本在中国东北地位权益,日本政府的当权者们极力主张向中国东北移民来壮大日本在华势力,造成大和民族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军事后盾,并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问题,达到独霸中国东北的目的,为此,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这时开展开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活动。在40年的时间里分三个阶段先后累计向中国移民达160多万人,其中农业移民(开拓团)即达32万人之多。所以,日本向中国移民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是以移民壮大日本在中国东北实力,为加强其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以解决“农村问题”与“人口压力”为借口,企图通过移民解决日本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镇压抗日武装力量,以建立起“大陆政策”的据点,也是日本政府推行移民政策的重要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真实原因,,那么日本究竟是怎样向中国移民而移民的进程又到底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将要进一步集中探究的便是日本向中国移民的经过。 日本在东北实行移民,就其政策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 第一阶段,日本移民在中国肩负着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使命,其长远目标是通过大量移民改变中国东北人口的民族结构和土地占有关系,但是日本移民的大规模入殖并非易事,面对新的环境,不仅要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还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加之实际控制范围的局限(享有东北旅大地区租借权和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及附属地)和国内外的时机并未完全成熟,所以日本首先选择了试点移民。 试点移民从1905年开始持续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26年间“前赴后继”、接连不断。 1913年,有着“劝业都督”之称的日本“关东州”都督福岛安正从山口县玖珂郡川下村和爱岩村搜罗17村,从新泻县弄来移民1户,共计18 户43人移入金县; 1914年,关东军在“满铁附属地”内拨出4000公顷土地租给自由民耕种,安置铁道守备队退伍兵从事农业; 1915年,在金州大魏家屯建立第一个日本移民村“爱川村”; 1929年,由满铁出资设立专门移民机构“大连农事株式会社”,招募具有亲朋关系的移民,采取共同耕作或农事组合方式,为后来集团移民首开先河; 至1931年,大连农事会社在夹信子、金厂沟、旅顺等八个农区共移民74 户,此外还有一些日本殖民当局或移民机构招募而自行移入中国东北的零散移民,分布于长春、大连、旅顺、抚顺等地,从事水稻、果木、烟草种植。 日本早期移民规模小,人数少,甚至发生过逃回国内的问题,截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日本向中国试验移民总数为1500人左右。 第二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的六年为日本向东北武装移民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急剧膨胀,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呼声甚嚣尘上,其陆军省、拓务省和关东军制定了许多移民方案,并通过报纸、电台、影院等新闻媒介大肆鼓动,由此掀起了向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高潮,从基层到政府各种方针政策纷纷出台:1932年农林次长石黑中、日本国民高等学校校长加藤丸治以及公主岭农业试验所所长宣光彦等人共同炮制了一份《满蒙移殖事业计划书》,提出提出以在乡军人为主体,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招募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人员;2月,关东军统治部制定了《日本人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关东军特务部制定《关于满洲移民案要纲》;6月,所谓“满洲开拓之父”的东宫铁难大尉向日本政府提出《屯田意见书》主张由在乡军人为主干,编成吉林屯垦军基干队········ 由于这一时期,日本移民的招收对象均为在乡军人,又按军队形式编组,并配发武器,因此称之为“武装移民”。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武装移民一共有五次:第一次武装移民的493人于1932 年10 月北上佳木斯,改成“佳木斯屯垦军第一大队”,1933年4月侵伪三江省桦川县永丰镇屯居,后定名为“弥荣村”;1933年7月,第二次武装移民493人及8名干部强入依兰县的七虎力,建立了名为“千振村”的移民试点;第三次武装移民团259人于1934年10月闯入伪滨江省绥棱县北大沟,建立“绥棱开拓组合”,后改名为“瑞穗村”;1936年2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05ae155f0e7cd18425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