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计 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 6>5 b.利用学具,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 7>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完成练习七第2、3题。 a.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小结。 b.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这一练习紧跟课本教学内容,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指导书写 1.电脑课件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 2.电脑课件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 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6、7的笔顺,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6、7数字的书写都很娴熟,数出数量为6、7的物体个数很熟练,整节课学生学习情绪很好,但是对于序数和基数还有些孩子掌握不了,有些学生对于“第几个”和“有几个”容易产生混淆,在今后课堂上要继续加强此项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d81ceb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