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评课

时间:2022-12-22 04:36: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展开与折叠》一课的评课 宋立军

接下来由我对刘运辉老师执教的这节《展开与折叠》数学课作以简要评述。这一节课总体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师生配合默契;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活动时间也较充分;教师语言精练,学生活动的成果也较多。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教学目的明确。

这节课的课题是《展开与折叠》,一看这个课题,使人很容易与手工课联系到一起,如果教师对课堂把持不住的话,很容易上成一节手工课。而刘运辉老师则对课堂的重难点与教学方法的处理上做得恰到好处。

首先教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数学课上的每一个活动的设置都是有目的的。学生的活动过程,不是单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主动操作,自己亲自参与揭示知识的过程,并能用所获取的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二是通过活动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目的,并能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布置一个操作任务“你们将正方体展开吧”,接着教师进一步提了“展开图的形状一样吗?”“会有多少种展开图类型呢?”等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的,让学生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步骤都有目的。

操作中加点适当的指导,带点适当的总结。方法上有指导,结论上有总结。学生的思维毕竟有限,适当的点拨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拓


展。当教师发现学生所展示的结果有不少是重复时,带领学生一起将重复的拿掉,就是结论的总结。若当时能带领学生一起发现已有的的图形的展开方法,就在不知不觉中提示了展开方法,即改变剪正方体的棱的方向、顺序,就能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2、教学活动收放自如

学生是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但并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发现”毕竟依靠一节45分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是不现实的。其实数学活动过程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情况,既有“放”的过程又有“收”的过程。“放”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收”依靠教师启发指导。一节课“收”“放”交替。既不能剥夺学生的活动时间,全凭教师的一张嘴;也不能任由学生活动45分钟,全凭发现。教师这节课在收放上拿捏适度,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足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合作精神。

大家都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且现代社会也需要合作型人才。在这节数学课中,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小组合作,集众人之智慧去发现数学真理,提高效率。在通过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总结能力,使学生从小体会团队的力量。

在参与讨论合作之前,教师首先明确了活动目的,这样让学生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db47baaeaad1f346933f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