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文献综述

时间:2023-04-18 18:26: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正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开始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伴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体制的存在,导致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已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离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就是通常所说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身心都在发生巨大改变,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和引导, 无法享受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1 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

Fang Fan (2009)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独自留在家中以及受到父母以外的人照顾超过12个月的儿童。

陈晓琴(2009) 认为“留守儿童”主要指因父母双方有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滞留在农村或由父母之外的亲戚抚养的儿童。按其监护类型,可将“留守儿童”分为“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两大部分,其中又可细分为“与母亲单独留守”“与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与父亲单独留守”“与父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与祖父母一起留守”“与其他人一起留守”等六种类型。

肖正德(2006)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范先佐(2005)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 ,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所谓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是指凡非城镇户口而在居住地派出所办理了暂住证,同时在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办理了就业证的外来打工、经商人员的子女。

通过分析发现,这四种定义的共同地方在于定义都包括了“父母外出”和“孩子留守老家”两个核心因素,但是有两种概念没有包括“年龄范围”,这恰恰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范围因素,这个因素的缺失会影响概念的准确性。

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关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经过比较和归类,有关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盛林,万燕霞(2009)通过对临川区四所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着:学习动机低,学习成绩差;情绪问题突出,逆反心理较强;同伴关系不良,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问题。文章最后指出现阶段“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爱和教育的合力,一定能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陈晓琴(2009)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生观的形成及价值观的偏移等。缺乏亲情、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安全感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龚开国(2008)研究结论也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状态焦虑水平普遍比非留守儿童高,但特质焦虑水平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 是否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年级、性别等因素。

胡愈琪(2008)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家庭监管缺位、学校教育缺失、社区和政府部门关注不够而出现了柔弱无助、寂寞空虚、自卑闭琐、盲目反抗、逆反以及对父母产生怨恨与情感隔膜的心理问题。


袁汝平,赵廷英(2008)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从情绪方面说,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有的则出现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并且指出“留守儿童”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思想觉悟还比较低,认识不够所造成的。 刘正奎等(2007)对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中小学生(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 进行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状态焦虑水平上要明显地高于非留守儿童, 而两者在特质焦虑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首先, 父母离开时, 儿童的年龄越小, 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越高。其次, 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次对其焦虑水平也有重要的影响。

3 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特征

高亚兵(2008)采用儿童14 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修订本,CPQ)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初中留守在儿童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忧虑性、次级因素Ⅰ(焦虑性) 、次级因素Ⅲ(神经过敏性) 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张建育,贺小华(2009)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江西省4所中小学随机抽取的41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内外向、掩饰性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常模,神经质量表得分留守男性儿童与同龄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女性儿童的神经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同龄常模;留守儿童MHT量表的各内容量表与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度呈显著相关。

刘照云等(2009)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自编的事实问卷对江苏省10所农村小学的三~六年级250名留守儿童以及相同数量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较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格内倾,情绪紧张,掩饰度高,男性较女性更严重。

3 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以往的研究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即认为:父母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的研究结论和建议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但是,目前这些研究在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这些不足之处也是今后研究的突破口:

1、实地调查的不深入。以往研究大多只采用一些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而很少采用一些定性的资料收集方法,比如观察法、访谈法。

2、研究假设的片面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分清哪些因素确实是父母外出打工所造成的,哪些有是由其它因素所造成的。而以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3、以往研究不够深入,范围不广,导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

4、现有的研究对城镇和城市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他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应给予他们同样的关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盛林,万燕霞.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教育长廊, 2009,(02). [2]袁汝平,赵廷英.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浅谈[J].教育论坛,2008,(20).

[3]陈晓琴.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06).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王晔.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2):177182.

[5]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健康卫生杂志,2004,(5):351353. [6]范芳,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04):855858.

[7]赵玉芳,袁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A].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暨中国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32fe3a51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