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与流行文化下的性别角色差异

时间:2022-12-25 00:2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跨文化与流行文化下的性别角色差异

作者:庞昱松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34

要:性别角色贯穿人的一生, 对儿童现在及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职业偏向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中西方跨文化视野下,结合当今流行文化的影响来进一步尝试探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析其影响因素, 并就青少年在社会文化中的成长与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性别角色 跨文化 流行文化 性别偏见

伴随着人的出生,性别便成为了人固定的属性,完整的人的性别概念应该包含 生物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据我们目前所了解,男性和女性在情感态度、思维模式、社会行为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存在于跨文化圈,甚至在同一文化圈下也存在。[1]

一、性别角色跨文化差异

性别角色是社会学中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塑造而成的。提到男性或女性,我们总能想到一些特定的词与之联系起来,似乎在固有意识中就认为两性具有气质上的差异。[2]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男性化社会里,性别角色的两性社会角色差异比较明显,而在女性化社会里,两性的性别角色出现了部分整合的情况。相比家庭角色而言,美国人对工作角色的态度要更为平等,而中国人对家庭角色的性别态度要比工作角色平等。在后来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西方大量妇女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且已有法律来保障其在劳动与教育中的平等。女性寻求更多教育机会的需求增加并开始大量进入传统的男性领域,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越来越强。[3]

二、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性因素

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看来,人生理上的性别具有确定性,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中,男性与女性在脑结构方面就存在颞叶不对称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与语言发展有关: 女性倾向于更快地习得语言。① 2.社会文化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多数研究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幼儿时代起,社会的文化环境就将男性和女性天然放置于两个割裂的环境中进行影响和培养, 将男性女性的行为模式和角色定位内化为确定的行为规范。其中,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两类:

1)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对孩子的社会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性别偏爱就是其主要原因。

2)学校因素:学校也是孩子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4]

①同学的影响。在学校里,父母往往会为促进孩子的性别认同而鼓励其参与以性别区分开的两个同学团体,这种同学团体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5]

②老师的影响。一般来说老师对于孩子的性别角色具有期待性和偏见性,面对不同性别的学生也会采取不同的交往以及行为方式,这也会影响孩子的性别社会化。[6]

③教科书的影响。目前据统计,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内容中女性角色出现的数量及频率远远超过男性角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影响

从古至今我们大多以衣物穿着来判断一个人的性别,然而在今天我们对于衣物的选择有了更个性化的追求。近年来,一股中性化的文化盛行,虽然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是我们不能以文化中心主义的视角笼统地用带有强烈是非标准的词语诸如变态”“神经病等来评价这个群体的行为。

确切来讲,双性化更能准确表述中性化的概念。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可以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题的存在。②其实这一点在生活中也很能得到证实,对女性来讲,某一些相对单纯化男性人格的人更容易相处,如男闺蜜群体。[7]

四、关于跨文化和流行文化下探索性别角色差异的思考

我国关于性别角色差异的跨文化和流行文化研究尚还处在初步阶段,各方面的研究也不是特别完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不管在哪一种文化背景下、文化环境下,我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都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在多元价值观盛行与碰撞的今天,我们尤其应该尊重与重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改变刻板印象。因此,对于我国性别角色的特征、差异等研究还需深入进行。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玉琴,李美华. 透视跨文化视野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J].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 P60-62

邓力铭. “中性化还是双性化:从流行文化看性别角色的确立[J]. 理论界.20128.P113-115+ 参考文献

[1] 张玉琴,李美华.透视跨文化视野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718):P60-62

[2] 李漫.中西方性别角色差异的跨文化研究[J].黑河学刊.20102):P42 [3] 劳国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J].心理医生,201610

[3] 彭程,刘坚.跨文化传播下的性别角色再现——以中美电视剧为例[J].视听.20171):P48-49

[4] 邓力铭.“中性化还是双性化:从流行文化看性别角色的确立[J].理论界.20128):P113-115

[5] 万明钢.关于性别与性别角色差异的一些跨文化研究[J].理学动态.19934):P24-281

[6] 李静,赵伟.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P114-117`

[7] 周诗梦.“文化视角下对性别角色的再认知[J].视听.20177):P221-223 作者简介

庞昱松(1996- ),男,汉族,籍贯:四川万源,学历:在读本科,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8e05d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