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述题:宋至清俗文学的极大发展及其原因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文学论述题:宋至清俗文学的极大发展及其原因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进入到另一个极大发展的时期,继唐朝文学的繁荣之后,进入了以另一番景象开启文学繁荣之景的宋代,在此基础上,元代,清代的文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给中国文学史上又划上一道华丽的靓笔。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期。各种新兴文体相继兴起,文学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移。这些都为此后文学的发展开创了道路、拓展了空间。 宋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诗、以及散文这三个方面,涌现了一大批的词、 诗、散文作家。在整个宋代文学士来说,又分为北宋和南宋,总的说来,北宋的 文学成就要比南宋的文学成就要更高。 谈起宋代文学,毫无疑问,人们脑中第一反应出来应该就是—宋词。如果说唐朝让诗歌独放异彩,那么宋代让词又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词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宋代进入了它的辉煌期。其发展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作成果繁荣丰硕 首先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空前。宋词作家与作品的数量是非常大的,据唐圭璋先生编纂的《全宋词》与孔凡礼先生辑补的《全宋词补辑》来统计,现存宋代有姓氏可考的词人共1493人,词作共21055首,其中有1569首为姓氏失传的无名氏之作。这个数字既反映了宋词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宋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表现在宋代词人别集也大量涌现。宋人有词集传世的多达313人,其中只有52家词别集原本已佚而为近人辑佚而成,其他数百人的词别集大多代有刻本,广为流传。 二、作家队伍的整齐壮大。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这是宋词繁荣昌盛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据统计,宋代有影响的大词人大致在300家左右,其中堪称“大家”和“名家”的词人排名前30位的是:辛弃疾、苏轼、周邦彦、姜夔、秦观、柳永、欧阳修、吴文英、李清照、晏几道、贺铸、张炎、陆游、黄庭坚、张先、王沂孙、周密、史达祖、晏殊、刘克庄、张孝祥、高观国、朱敦儒、蒋捷、晁补之、刘过、张元干、五安石、陈与义、叶梦得。这批词人分布于北宋、南北宋之交、南宋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从其创作性、表现力来看,还是从其作品的艺术性来看,都堪称是达到巅峰状态的词人队伍,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 三、宋代词的昌盛气象还体现为词体词调的成熟完备 与唐五代相比,宋代的音乐文化不仅有更大的繁荣,而且有更新的风采。除了继承唐五代创制和流行的燕乐曲调这笔富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之外,宋代的燕乐新声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仕宗朝至徽宗朝约一个世纪的时期里,随着市民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兴盛,市井新声腾涌竞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音乐文化迅速走向繁荣发达。加之宋代教育的全面发展,精通音乐能度曲制谱的文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像柳永这样的热爱音乐艺术的专业化词人的大量涌现和倾力创造,宋代燕乐曲调的总数不仅大大超越了前代,而且曲调的体制更为丰富多样,令、引、慢,大小长短,兼有众体,琳琅满目;不仅传统的小令体式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更趋精美娴熟,而且新兴的长调慢曲尤为新颖多姿;不仅音乐曲调的表现功能更为全面多样,而且音韵格律及方法技巧等形式规范也更为稳定精严。于是则词调大盛,众体兼备矣! 宋词繁荣之原因 1、国家之统一,经济之发展是宋词繁荣的社会原因,即外部原因。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形势,由于全国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矿业、造船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采茶、酿酒业的日益兴盛,又促使商业经济愈趋繁荣,雕板和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对文化传播更是起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市民阶层的兴起,影响到社会的审美心理之变化。人们把兴趣由欣赏诗文而转到这个俗文学中来。柳永就是把词引向市民中去的杰出作家。因此,市民阶层之出现,亦是宋词繁荣的原因之一。 2、从宋人的特殊心态看宋词之繁荣 词在晚唐五代就成为歌舞宴前“助娇娆之态”、“娱宾遣兴”的玩乐手段。花间词人的词无不缕金错采、描红吐翠。在人们的心目中“词为艳科”,妖艳甚至被认为是词之为词的本性所在,“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沈义父《乐府指迷》)。因此“诗庄词媚”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也影响着宋代词坛。 既视词为“小道”,又如此喜欢写它,似乎矛盾,其实这是宋人特殊心态的反映。 3、宋词之繁荣,是文学内部规律所致。正如诗进入盛唐时期,其体式虽经晚唐五代,但仍刚具备,正是文人施展创造性的有利时机。 4、宋词的始终没有成为正统雅文学,也是它长足发展的一个原因。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由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以及文学本身的种种原因,传统的诗词古文创作局限于少数文人的范围,新起来的戏曲小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流行南北。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元杂剧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它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标志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 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在艺术方面,元杂剧形式新颖独特,在结构情节、人物塑造、戏剧语言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造诣,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戏曲家,“元曲四大家”就是指在元杂剧创作中享有盛名的四位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根据四大家的活动年代和创作成就,定四大家为“关白马郑”,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元代文学发展的原因:(一)政治方面。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全国各族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汉族人处于最低贱的地位,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汉族文人儒士同样遭受歧视压迫,有的甚至沦为奴隶,处于“九儒十丐”的卑贱地位。元代又长期废止科举,堵塞了文人进身之路。其中一部分文人被迫走上了与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组成“书会”,为勾栏行院编写演唱脚本,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主力军。 社会经济方面。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元代出现了许多商贾云集,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畸形的都市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力地刺激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为戏剧繁荣准备了物质条件。 思想文化方面。元朝统治者为麻痹人民,巩固统治,提倡各种宗教,尤尊佛道。儒理之学虽也提倡,但其影响已大不如前。过去被轻视的戏剧、散曲、小说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元蒙贵族不好文词,却嗜好戏曲乐舞,高官显宦和上层文人也都乐于欣赏和提倡。这是元代各种通俗文学蓬勃兴盛而诗文却相对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34c1916f3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3.html